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人文旅游>正文
辰溪风物三题
来源:县政协    作者:陈秀健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4-12-30 15:13:24

江东寺

刘本杰 摄

 

  中国最美的风景都奉献了我们的宗教,也许信仰更能坚持,更有力量。辰溪江东寺是我神往的胜地。

  江东寺所在地江东村,在浦市河对岸,今属辰溪县孝坪镇,原叫江东大队,是原方田公社的住地。上世纪60年代,我随在方田公社工作的父母于江东小学读书,经常去江东寺玩耍。那时的江东寺红墙内古树参天,阴森可怕,但又充满好奇,去看高大的菩萨、粗壮的柱头,还有那柱头上的雕龙。听大一点的玩伴说,那两条龙夜里会到浦市下面深潭里洗澡,我信以为真。后来城里“红卫兵”大哥哥大姐姐们来了把江东寺打个稀烂,我们“红小兵”就去捡菩萨肚子里的铜元什么的。直到中年后,我才知道江东寺是文物,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江东寺没有躲过“文革”浩劫,没有完全保护下来,只留下孤苦伶仃的大雄宝殿。

  江东寺始建于唐代,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它原来建在对河浦市浦溪之畔、浦峰之下。所以原名叫“浦峰寺”,有唐代诗人郎士元的《精舍诗》中“石林精舍武溪东”之说,因而又名“石林精舍”。宋元祐年间,浦峰寺遭浦溪水淹,故移寺至对岸江东,改名“江东寺”。曾于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多次修葺。

  江东寺整个建筑为长方形,总占地2300平方米。中轴线由山门、金钢殿、前殿、大佛殿、后殿、寿佛殿组成。金钢殿两侧各有配殿和茶室,与中轴线两侧的配殿相连成为廊房。大佛殿左侧为观音阁,右侧为地藏殿。寿佛殿两侧都有平房,为僧人住所。寺的四周砌有红砖围墙,院中植若许丹桂、腊梅、翠竹、琪花。墙内古松参天,浓荫蔽日。最有名的是地藏殿中木雕且能旋转的“转轮藏”,据说是天下佛教三个半藏之半个。此藏转动时,发出隆隆响声,其声之大,数里可闻。藏分上下两层,上层周围均有佛龛,每佛龛内有佛像3尊,下层平座为六角形,每面有三佛龛,龛内各供佛像1尊。相传,江东寺中的那座转轮藏,被宋代浦市千户侯谭子兴屯垦军户时用作统一操练陆战水兵、垦荒生产及紧要军情的传递报警或报时之用。上世纪20年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那时在土著部队当兵,就在江东寺住过:“我还驻扎在那个庙里半个月至二十天,属守备队第一团。那庙里墙上的诗好像也很多,花也多得很。还有个‘大藏’,样子如塔,高至五丈,在一个大殿堂里,上面用木砌成,全是菩萨,合几个人力量转动它时,就听到一种吓人的声音,如龙吟天空。这东西中国的庙里似乎不多,非敕建大庙好像还不作兴有它的。”(《湘行散记》)他对江东寺评价甚高,竟然把小小的苗蛮边地的一个区区寺庙与大都市的名寺作比:“……但浦市可是个大地方……在市镇对河的一个大庙,比北平碧云寺还好看。”(《湘行散记》)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负责人黄炎培、江恒源、冷迂秋1938年6月在汉口筹备成立了“江苏省失学失业青年工读服务团”。同年7月,工读服务团西迁湘西,团部驻辰溪江东寺内。工读服务团团员们深感国破家碎的悲痛之情,但最能表现工读服务团团员们的精神所在是大佛殿的外墙上他们当年所作的两幅画作,一幅是“闻鸡起舞”,另一幅是“卧薪尝胆”,画出了他们正值国难当头不甘沉沦、奋发图强的心声。

  或许是自己幼时在江东生活过几年,或许是自己的祖 居地在江东,我经常去江东、浦市游玩,一去必游江东寺,对其情有独钟。现存的大雄宝殿屹然挺立,木架梁柱式结构,阔5间,深4间,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殿四周有廊,方檐柱,八方石柱础。殿宇屋脊饰莲花座宝珠,翘角存鱼形大吻。存有康熙、乾隆年间复修碑记3通。正殿里十八罗汉侧立左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正殿中央供奉如来佛祖塑像,两柱刻有长联:“木鱼敲落天边月,觉觉觉,觉先觉,觉后觉,无非觉觉;金钟撞破岭头云,空空空,空色空,空相空,总是空空。”据说此联自建寺就有了,1000多年来一年保留至今;也不知出自何处高人之手,竟能将佛教主旨精神-- “万物皆空”,用传统文化--对联表现出来,表现得令得叹服。

  穿越时空的感觉真好。江东寺是湘西一带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尽管仅留一殿,游人们仍可以藉此发岁月沧桑之幽思,触摸唐朝,满足对遥远历史的好奇之心。

  丹山寺

 

  辰溪县城对面沅水南岸,有座俨若巨龟的龟山(又名丹山,传说张果曾在此炼丹,故名),像从远处徐徐朝北爬行,昂首谛听作入水状。龟头尽处,悬崖如削,高阔均近百丈,丹山寺就在龟头右侧小磴处,因势而筑,它始建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这一建筑,上倚绝壁,下临深潭,重檐飞阁,鬼斧神工。相传竣工之日,有瓦、木匠师傅比艺:瓦匠仰卧屋脊,往外飞流,至檐口处,半身露外而止;木匠则取最高飞檐斗拱,双肢倒挂,两手分持大斧,轮番抛舞,叮当作响。这一传说,除高度显示瓦、木匠技艺绝伦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建寺工程的极度艰辛和险难。

  由小路口穿绿荫沿山径斜上,约里许抵寺门,有一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横批是“即是西天”。复前行丈余,为突起巉岩所阻,大有山穷水尽之概。靠左绝壁罩岩处,仿佛有微光,即丹山寺进门口。马路坪人刘献之在此刻有一副至为帖切的绝妙对联:“去时还是来时路,进步何如退步高。”门口上额“曲径通幽”。祸福相倚,进退殊同,富有人生哲理。这个“曲径”由上向下、由左转右有石级30余磴,仅容一人低头侧身出入。出曲径,豁然开朗,寺宇俨然,中观音阁,右文昌阁,左僧房,上有楼,靠西危崖处架石拱桥,桥上建杂舍正殿,观音阁门柱由本邑秀才张宝书撰联:“夜雨常听松子落,好风时卷市声来。”阁后有一洞,洞口上端刻一尺见方赵体“洞天”二字。入洞数丈,往下斜垂,深遽莫测。洞口朝北,丹山寺掩盖洞口,故又有称丹山寺为丹山洞的。

  丹山寺依岩壁而建,后有山洞,下临深潭,重檐飞阁,悬空欲飞,是旅游避暑的绝妙胜地。“崖寺晚钟”为辰溪古八景之一。清代道光年间,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途经辰溪,游丹山寺后题联:“飞瀑正揖千山雨,斜阳先放一峥晴。”宣统二年(1910),忽有二僧来丹山寺,一位叫“飞飞”,一位叫“风风”。二僧均能诗善文,豪爽大度,邑城文人雅士多乐于与之交往。后来才知二人为革命志士,为避清廷追捕,改头换面来丹山寺匿身。飞飞精于中医,为人医病,不计其酬。一日大风浪他渡河为人医病,浪激舟覆,竟溺死江中。辛亥年,武昌革命起,风风随即离去,不知所终。

  民国时期,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对丹山寺作如此深情的描述:“对河与小山城成犄角,上游是一个三角形小阜,阜上有修船造船的干坞与宽坪。位于下游一点,则为一个三角形黑色山嘴,濒河拔峰,山脚一矶接受了沅水激流的冲刷,一面被麻阳河长流的淘洗,岩石玲珑透空。半山有个壮丽的庙宇,名“丹山寺”,庙宇外岩石间有成千大小不一的浮雕石佛。”

  辰溪丹山寺,美丽悬空寺,可与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媲美。

  锦岩塔

  记得几年前,我与3位同事去了趟海南,从怀化坐火车到湛江后换乘大巴去海安过琼洲海峡,当车行至雷州市时,我心里想:这就是过去的雷州府,400多年前的曹行健从辰溪知县擢升到这里当了雷州府同知(相当于今地级市的副市长)。我端坐着,朝窗外望去,行注目礼,似乎曹公还在那里。这时我想起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善卷坛下作》中“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之句,对社会有利、做过历史贡献的名人,不是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吗?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的一天,辰溪县衙外墙贴有一张布告,说某月某日在城西锦鸡山上建宝塔,有飞沙走石的奇观,希百姓届时前来一睹为快。布告盖县衙大印,署有“知县曹行健”5字。此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城乡。那一日到了,四乡百姓来到锦鸡山下,只见放着一堆堆方砖,县衙差役要他们带一块上山好坐。奇观出现了,锦岩山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蔚为壮观,成千上万的百姓,人人手拿方砖,没多久,那些建筑材料全部到了山顶。

  之后,百姓发现被“骗”了,但他们没有责怪曹知县。因为曹知县自4年前调来辰溪后,“为政廉恕,任事勤敏”,政绩突出,他将县城的土城墙改为石城墙;疏浚玉带河—双溪,凿水井、修坝堰、建碾坊,还首立文昌阁、纂辑县志,深受百姓爱戴,口碑极佳。这一次是为了修建宝塔,百姓出点力,也是应该的。

  没几个月,锦岩塔建好了。塔身建层7级,塔内石级可旋行登塔楼顶层。巍峨凌空的宝塔四周建有晴雨廊檐、正殿偏堂、厢房伙厨以专供塔内的住持和游人居住、歇息。一座恢宏别致的精工雕镂的绘画山门牌坊,矗立在宝塔的正东方,上书“紫气东来”4字,金光闪闪。锦岩塔落成时,曹知县登上塔楼顶层,遥望江天水色,群峰拱列,此刻又正值红日东升,霞蔚满天。这位出身岁贡的南直隶当涂(安徽当涂)人,抑止不住喜悦,用皖南话即兴赋诗:“天开图画凤城西,佳气氤氲冠五溪。金柱巍峨凌月窟,琼峦拱列壮云梯。百年文运催天马,万古清流抱锦鸡。此日落成堪纪胜,曲江雁塔所留题。”曹知县希望辰溪县政通人和,文运昌盛。

  自此以后,锦岩塔不仅成为辰溪县的标志性建筑和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是辰溪人民精神家园中的“圣物”。

  曹知县擢升雷州府同知离辰之后,辰溪百姓在锦岩塔左侧建了“曹公祠”,祠内为其塑像。不久,曹公的女儿路过辰溪,参观曹公祠,见其父像栩栩如生,视为宝贝,便恳求邑人允许将塑像带走。之后,邑人复塑如初。

  岁月悠悠,锦岩塔遭受风雨的侵蚀和雷电的摧残。清朝以来,补葺复修多次。康熙年间为雷震裂,雍正四年邑人重修。乾隆四十七年教谕程泽兰同邑绅复修。嘉庆年间,本邑绅士补葺维修,将塔身用白垩涂饰,自此成为“白塔”,更为耀眼夺目。难怪湘西凤凰人沈从文于民国早期当年站在浦市码头向东南望去,“可以看见远山上一个白塔,尖尖的向透蓝天空矗着”。(《泸溪·浦市·箱子岩》)

  抗日战争时期,锦鸡山后侧的海军鱼雷仓库发生火灾,造成100多枚鱼雷同时爆炸,将锦岩塔震成“斜塔”。可惜,20世纪70年代,因修“ 红合厂”需大量的砖,锦岩塔被炸毁。“轰然倒下的/不是明朝的建筑物/而是辰溪人的精神家园”,我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