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人文旅游>正文
辰水河滨桐湾溪
来源:    作者:张必津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3-12-17 10:31:24

桐湾溪近照

 

  辰水河滨桐湾溪,原为辰溪县雍和乡第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第三区,潭湾区、潭湾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桐湾溪划归辰阳镇。顾名思义,昔日此处盛种桐树,故得其名。桐湾溪靠山傍水,群山绵延,溪水淙淙,环境优美,交通称便。有古风一首,描写了桐湾溪的景观。诗曰:

  山清水秀桐湾溪,昔日小坡飞锦鸡。

  清代中叶小街建,抗战时期现珠玑。

  行人似潮生意好,成为闹市县邑稀。

  碧波荡漾景色美,码头泊船紧相依。

  清代中叶,茅棚冲一批刘姓住户,迁到此处营生,建造住宅和商店。尔后,一批有识之士也先后迁来桐湾溪开户坐店,因而此地形成一个小村,一条小街。村舍小街都铺着砂石板,还修了两座水码头,停泊大船小舟。小街约150米长,店铺修得似县城的柳树湾,靠江处,还有一排吊脚楼,具有五溪风韵。桐湾溪水路好,是辰水的出口地,临近大河沅江,是个小商埠。鉴于桐湾溪的地理位置,故此刘晓之父刘溥泉等几家商贾在此做生意,收购麻阳和贵州铜仁的茶油、桐油,畅销桃源、常德和湖北武汉。他们认为在桐湾溪做生意,因为天时、地利,加上人和,故此生意人没有不发财的道理。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兵工厂迁到南庄坪,电灯公司(电厂)建在小路口,三十二旅一个连就驻在附近,另外县立中学和私立楚屏中学,都在不远之处。部队、工厂、学生加上居民,此一方可谓人口密集。桐湾溪又是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行人川流不息。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桐湾溪最为繁华,人们称之为“小南京”。当时,桐湾溪小街,不仅有大商号,也有南杂店、饮食店、布疋店、肉案,还有理发店。每家店户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消费者多,生意好做。深夜,桐湾溪酒楼还亮着灯光,还有人在此推杯换盏,猜拳行令。1944年上期,我在惠民小学读书,一次旅行到潭湾,经过桐湾溪,因为行人多,街道窄,队伍走了好久时间,才走出街道,可见桐湾溪当时的繁华和热闹。

  1945年4月下旬,在全国享誉很高的《中国晨报》由闭塞的新晃县迁到水陆交通称便的辰溪县。他们在桐湾溪租借一栋竹木结构的民房作为报社。楼上作为编辑部,楼下作为印刷厂,营业部设县城大街。当时《中国晨报》正副社长和编辑部一行人,在中国新闻界都小有名气,如社长李宗理,副社长兼总编辑冯英子,主笔有严怪愚、姚家炽、蒋牧良。尔后,新闻界的大笔吴希之,作者安平、康德等人也来到辰溪桐湾溪,参加《中国晨报》的撰稿和编报工作。这批新闻界名人,齐聚桐湾溪,他们有时也到这里酒楼小酌,畅谈国事,桐湾溪曾留下他们的身影和足迹。《中国晨报》对时局的变化,料事如神,令辰溪山城人民佩服,而且重大的消息传到更远的地方,点燃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火。《中国晨报》在辰溪桐湾溪办报,虽然时间短暂,但声名远播。

  1949年到1955年12月,也就是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桐湾溪仍然是一个商业区,虽不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繁华,但也有不少商店营业。公私合营后,桐湾溪仍然设有营业点,供销社也在这里设营业点。1950年,47军一个团就驻在桐湾溪和小路口一带,黎原将军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1958年公社化后,潭湾公社在这里创建大米厂,建桐湾溪煤矿,建桐湾溪搬运大队,这里成为社办企业的基地。桐湾溪除本地住户外,尚有不少外来人,他们在此务工和生活,因此这里也不失繁荣。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这批乡镇企业停办,桐湾溪才慢慢冷落和萧条。

  新的世纪,桐湾溪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在辛勤创业致富奔小康。现在桐湾溪已建起一排新居高楼,耸立在辰水河滨,真是旧貌换新颜。桐湾溪新村,门前清澈的河水,山上苍翠的树木,把村落打扮得更加美丽。

  编辑 陈雍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