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人文旅游>正文
社塘木偶戏的今与昔
来源:    作者:陈宏卫 罗光金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3-03-25 15:14:16

社塘木偶表演

 

社塘木偶舞台

 

社糖戏主要传承人(左二为团长罗光金)

 

社塘木偶供奉的“岳王神”雕像

 

社塘木偶戏借用民房排练

 

  辰溪县大水田乡社塘村,四面群山环绕,小山村几十户人家,清一色的罗姓。一条清澈的小溪绕村蜿蜒而过,更给这个幽静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的灵性和神秘。这里,还保留着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几乎已快被外界遗忘的木偶戏班。

  社塘木偶戏的起源

  木偶戏又称为傀儡戏,又叫低台或矮台,传说起源于汉朝。清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辰溪县志》记载曰:城乡善曲者,遇邻里喜庆,邀至其家唱高腔戏。这就是“木偶戏”,也叫“围鼓戏”。

  社塘木偶戏,据考证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四大声腔之弋阳腔与湘西地方民族曲融合而成。关于社塘木偶戏,还有一个口耳相传的传说:罗氏先祖罗高山奉旨征剿九溪(今五溪),瑶民凶残,难以平复。对垒时屡战不胜,后探知瑶民敬奉神灵,心生一计,命士卒取木雕像,用稻草扎成人形,命士兵托起,藏在灌木丛中摇旗呐喊,瑶民放箭,不见明军伤亡倒地,反往前推进,误认是天兵天将临凡,故而投械归顺。罗高山为庆祝胜利,叫士兵举木偶而舞蹈。后被山东高唐州卢公看见,便在营中教习声腔,自编自演,作为军中娱乐。时过境迁,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大明将领纷纷归隐,传至第八世罗鉴,隐居在大水田乡社塘村,为了继承祖人遗志,再次创办木偶戏,相传至今,已有十九代。由此可见,社塘木偶戏也是湘西木偶戏的鼻祖。

  社塘木偶道具的制作

  社塘木偶戏是原生态戏曲艺术,表演的道具木偶全部由雕刻经验丰富的演员自己动手制作,手艺代代相传。木偶头子是采深山之灵木(俗称白杨木)雕琢而成。木偶头子雕琢成形,经过细心打磨后,用白粉掺牛皮膏熔化后涂入木偶脸上,再根据表演人物形象的需要开脸谱,最后经过仔细打腊,便算完成。肩是木板做成,肩两旁钻两小孔。木偶手是用茶木雕琢而成,身子是用篾编织成圆形空筐,用小绳连接肩与筐身子,再用布条连接双手。木偶后脑勺有一个弯勾,用于方便木偶的悬挂,还有2颗小钉,用绳系于肩孔连接木偶脑后钉上,便成人形,着装戴帽后,后成木偶。社塘木偶,色彩丰富绚丽,形象栩栩如生,表演起来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社塘木偶戏台的构造

  社塘木偶在低台表演。低台与高台不同,它的戏台非常特别,用四根木柱、六块枋、五根竹夹子,再加上几付棕绳便可扎成一台。台高2.8米,宽2.3米,长3.2米。顶棚是用帆布做成,前后有口子,可穿竹标,中间由擎天柱撑起,下面1.7米用围台布围住四周,上下有挂的木偶的棕绳。前后是木偶表演用的,中间挂景布(又称中帐)。中帐是艺人自绘自绣的三星高照图案,左右是上下门帘,绣着八仙庆寿图案,三幅图案上方都绣有双龙抢宝。中帐绣有一副对联:怀其古演出忠奸面目,安当今发扬民族精神。前台柱上绣着对联:金榜题名假富贵,洞房花烛空风流。

  主台建成后还有附台,用两根竹尖作柱,四根竹夹作梁,再用2根棕绳由后夹上向后柱拉紧,便成附台。附台用来司鼓、锁呐,中场锣钹、小锣等艺人所坐位置,两边放箱子,分正箱、偏箱、衣箱、头子箱、杂箱,中间放一八仙桌,桌上放着香盘、香米、文书、神像等物。

  湘西人们最好木偶戏,将木偶戏编成谜语:四根柱、四根梁,半间堂屋半间房,人人夸它家风好,公公爱窜媳妇房。又有这样的民歌唱道:四根柱六根枋,九根箩绳六根梁,白布为墙帆盖顶,三星高照作中堂,左右二肩招财门,上绣出将又入相,八仙过海绣得好,又绣双龙把宝抢,你说它是乡里人,龙凤钟鼓咚咚响,你如猜是金鸾殿,半间堂屋半间房,千古风流木偶情,声腔曲调万古扬。

  社塘木偶戏的唱腔

  社塘木偶戏早在明末清初时,由湘西地方民族曲调融合而成,所唱的腔调是昆腔、低牌子、弹腔,后传自清乾隆年间才改经辰河高腔为主。社塘木偶戏历代称“高圣班”,原因是纪念罗高山而取名,木偶戏唱腔以高亢、粗犷为主,其中小旦、小生唱腔优雅一点,以锣鼓、唢呐为伴奏,一人启腔,众人帮腔,以清唱为主,观众听得懂,所以深受人们喜爱。表演戏曲多以武打为主,鬼怪戏多,表演以神戏为主题,如“全香山”、“目连”等戏,多数歌颂正直神圣、忠孝节义烈士及爱情之剧目,木偶戏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和技巧。

  湘西辰河高腔木偶戏皆是从社塘发源的。现在社塘木偶戏主要唱腔是辰河高腔,但它比辰河高腔发源要早,老班艺人有这样的说法:先有矮台,后有高台。所以在唱戏人有这样一个规矩:当高台与低台同时演唱时,低台不开锣,高台不能开锣。也由此可见木偶戏的古老和在行内的地位。

  唱腔特点:①以三眼板为节奏,口传授徒,其特点是“向来无曲谱,只沿土俗,借用乡语,改调歌之”。随着演员声腔高度调合唱曲味道,有很大的灵活性,富有地方特色。

  ②声音高亢嘹亮,风格粗犷,感情朴实、真挚,音域轻宽,可在高、中、低之间回旋,清唱时,音送得很远,响彻云霄。柔和时细雨若游丝,婉转别致,优雅动人。

  社塘木偶戏的曲目

  社塘木偶戏传承下来的有开台戏《天官上疏》,也称《天官赐福》、《灵官踩台》。戏唱结束时有扫台戏《粑口糖唱道师腔扫台》、《灵官扫台》,最后再由掌教师烧纸祈祷保卦。

  排演剧目很多,有《红梅阁》、《百花亭》、《李三娘》、《王宝钊》、《李刚打朝》、《王世充碰城》、《包公访诰》、《大战洪州》、《杨六郞斩子》、《醉打金枝》等三百多曲优秀曲目。

  常用曲牌有《朝阳歌》、《汉腔》、《降皇龙》、《新水令》、《红纳袄》、《懒昼眉》、《香罗带》、《浪淘沙》、《步步姣》、《满江红》、《桂枝香》、《半枝花》、《下山虎》、《倒扳浆》、《扑丁娥》等三十多支曲牌,其中还掺有昆腔、弹腔、低牌子。

  社塘木偶戏的传说

  社塘木偶戏至今供奉着一尊岳王神,传说岳王神属陈平启教、傀儡鼻祖、正乙冲天风火园内梨园先师,据传木偶戏祖师爷是汉朝的一位皇太子,自幼好戏玩木偶,后世人称他是‘太子菩萨’。他是戏班最小的木偶,但他地位最高,被尊称为岳王神,被艺人供奉在八仙桌上的香盘里,穿红衣、红鞋,戴红帽,右手握拳,左手张开,面貌慈善,一脸孩子气。他是湘西人们心目中的娱乐戏神,也是正神,神通广大,有求必应。

  传说岳王神变身成木偶戏班里的“粑口糖”模样,到怀化细缅垅街上买肉,赊帐时对屠夫说道:“明天你到高圣戏班取钱”,便提肉走了。屠夫第二天到戏班收钱,班主说没有演员到称肉赊帐。双方争执不休,屠夫要求搜箱,戏班无奈只好由他搜。待打开头子箱,只见“粑口糖”小花脸手里提着一块肉,戏子和屠夫都傻了眼,因为这个木偶手雕琢是拳头的,中间有眼,可这块肉的绳是屠夫系的,别人不会这个套。如今见木偶就是买肉的人,吓得屠夫跪地叩头不止,心想自己平日称肉缺斤少两,必是菩萨显圣警告,越想越怕,他不但不要钱,反而出钱唱三天戏以酬神灵宽恕。总之传说岳王神显圣的事很多,因此湘西人民非常敬奉他,如今还有许多人向戏神求子许愿、许戏还愿,有些孩子取名“岳王保”。

  社塘木偶戏的传承

  社塘木偶戏至今已传承十九代,分别是罗高山、罗鉴、罗启昂、罗永颜、罗仕表、罗朝清、罗大凤、罗国泰、罗正瑞、罗宗圣、罗万成、罗世交(乾隆年间改唱辰河高腔)、罗荣冬(嘉庆年间传承)、罗华腾(光绪戊子年间传承)、罗月喜(民国年间传承)、罗补喜(新中国成立后传承),文革中木偶戏被焚。一九七五年中央对文化事业开放,提倡“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政策,辰溪县文化局局长谢开清为挖掘社塘木偶戏,派黄光跃、易付有下乡来到大水田公社,在公社书记张世华的陪同下,来到社塘村,再次拨专款恢复社塘木偶剧团,罗富六(十七代)任团长,罗德楚任副团长,大队干部罗光龙兼任剧团书记,罗补喜为导演,罗贵有为动作指导,共15名成员,再次成立社塘木偶剧团。当时到辰溪县汇报演出的剧目是《林冲逼上梁山》,连演七天,场场爆满,轰动湘西。

  一九八0年罗贵有(十八代)任剧团团长,一九八六年罗光金(十九代)任剧团团长,也是社塘木偶代表性传承人。

  社塘木偶传承的意义

  社塘木偶戏传承都是传男不传女,从古至今都是一家班。但从罗月喜任班主时,也有许多外姓人来学艺,学成之后便离开罗家班,自创新班。授徒有怀化的李先忠、陈顶顶、廖明忠、仇早榜、张学汉、彭长明、邓家兴、张祖德、邓铁宝、邓铁钢、张学余,辰溪张良军、陈绍全,龙头庵的肖春文,桥头溪满元顶,辰溪剧团的袁老伍,洪江的黄松发,中方的廖松林、杨冬生、谭东贵,贵州锦屏的刘湘涛等。

  1978年贵州石迁的木偶戏剧团,来社塘学艺并请求雕琢全台木偶头像,当时以罗补喜、罗贵有为首答应雕刻,一个月后便雕琢成功,对方非常满意后运回贵州石迁。

  社塘木偶戏是半职业性木偶戏班,起源很早。社塘木偶戏有“七紧八松几快活”的说法。它轻装简便、戏价低、艺术高、人少好人侍奉,无场地要求,晒谷坪、走廊、中堂皆可搭台唱戏,适宜湘西大山中巡回演出。

  社塘木偶戏演出区域

  十九世纪初,清同治八年《溆浦县志》记载清喜庆辛酉(1801年)科举人邓大猷撰写《竹枝词》,记述当时的盛行情况:梨园弟子不知耕,一担傀儡随处行,但过重阳风雨后,村村演剧赛秋成。由此可证明木偶戏是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木偶戏是一次性化妆,剧中人物多少,只换头子不换身子,变化无穷,开打耍把子时都实打实,能表演腾云驾雾、飞沙走石、窜天入地动作,深受老年人和儿童喜爱。湘西人们有这样一句格言:唯有千日工,哪有千日戏。高圣班唱戏时间安排:正二月元宵戏主要在怀化、沅陵,三四月秧苗戏在安江、洪江,五六月禾苗戏在芷江、会同,七八月丰收戏在溆浦、辰溪,九十月观音戏在绥宁、邵东,冬腊月戏在吉首、永顺等地。还有贵州铜仁、石迁,四川的秀山,衡阳的回凤庵等地都到演出,足迹遍布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一带。

  社塘木偶戏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演艺和传媒对传统戏曲的冲击,社塘木偶戏面临举步维艰的窘境:演出市场缩小,表演收入过低,到外演出的场次逐年减少,年轻人不愿学,传承后继无人,现剧团演员中,最小年龄均在四十五岁以上,年纪大的演员已倍感力不从心,社塘木偶已濒临失传的边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社塘木偶,作为已在湘西地区传承数百的的民间文化瑰宝,对传承民间文艺、丰富人们生活、弘扬民族文化,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村委会通过多方努力,目前修建了组织活动中心,暂时解决了木偶戏排练场地的问题,但这对于木偶戏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难:缺少专项经费,挖掘整理难;演员后继无人,传承保护难。社塘木偶戏能引起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大力扶持,将之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已成燃眉之急。也愿社塘木偶戏这颗湘西民间文化的璀灿明珠,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陈宏卫,男,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怀化分公司办公室。 通联地址:怀化市迎丰东路17号。电话:13974545693

  罗光金,男,社塘木偶剧团团长

  【编辑 米承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