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华民族的品牌。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说过:“他的时代的确是群星美丽的时代,而他的这个时代中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涉江》,写他放逐南徙途中,水陆并进,历进艰辛,写他的感受。《涉江》,不仅与溆浦有关系,而且与辰溪,有紧密的联系,辰溆两县,不仅山水相连,而且文化也很相似。昔日的溆浦和辰阳,莽莽原始森林,飞崖徒峭,猿啼虎啸,这里是屈原最后流放地。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徘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屈原流放江南,生活在辰溪和溆浦,在他的楚辞《九章》之一——《涉江》一诗中,已成定论。辰阳之名已用两千多年,辰阳就是今天辰溪县,历代屈辞注家,亦以为然。屈原涉江夕宿辰阳,不是他流放终点,路还长,还要入溆浦。他停留辰阳,不是一朝一夕,在辰溪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因此,屈原涉江“夕宿辰阳”,是辰溪的特色文化。民国时候在辰溪县,原著名外交家刘晓之父,曾东渡扶桑之国留学的刘溥泉先生,曾对屈原文化有过研究,但还没有出成果,就离世作古。近些年,原中共辰溪县委党校校长傅盛必先生,在《统一战线》杂志,和《怀化师专学报》,发表了《辰阳究竟在哪里?》文章。辰溪政协文史委主任陈秀健先生,认真研究屈原文化,已写多篇文章,将在有关刊物上发表。紧接着,一位老船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满延长先生,根据民间传说,也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了《屈原和渔夫的故事》。他们继刘溥泉老先生之后,开创了屈原夕宿辰阳的研究先河。
《涉江》的时间跨度浓缩了
屈原的《楚辞》,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开了后世“托物言志”的先河,大量运用夸张手法。枉渚指今常德市南枉水,即今常德市德山。早上坐船从德山出发,夕阳西下之时,就到了辰阳。400公里的水路,一天时间是不可能的,何况小船逆流而上,最短的时间,也需要一个月时间。距离之远,时间之短,朝发夕宿,从常理说是不符合的。屈原运用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手法,把时间和空间浓缩,屈原采取了“朝”和“夕”的时间方位写法,那就是表现了快速的时间推进,极大的空间推移。所以400公里,一天时间到达,就不足为奇。“……满腔热血存《天问》,一路行踪记《涉江》。碧水丹山长记忆,当年夫子宿辰阳。”在浓缩的时间和空间里,就有许多神奇故事。曾有人写文章说,屈原夕宿辰阳,指的是汉寿的某个地方,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辰溪早为辰阳,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而汉寿的辰阳,只在宋代才有其名。屈原涉江,是逆江而上,非顺流而下。《涉江》则是写他被放逐南徙中,历尽艰辛的处境和心境。辰阳就是辰溪,溆浦就是溆浦,这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忽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写作方法,而在“朝发”和“夕宿”上做文章,就大错特错了。
屈原到在大酉山拜善卷墓
善卷何许人也?据清光绪年间《广湖南考古略》记载,善卷是尧舜时期一位大贤,他观名利如浮云,清高几近不食人间烟火,故此不接受舜的禅让而隐居。清道光版《辰溪县志》载,大贤人善卷从常德德山,经沅陵小酉到辰溪大酉山隐居。善卷先生这位隐君子,虽未登帝位,但却以六根除净的仙风道骨,惊天地,泣鬼神,被历代高人吉士,贤达俊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酉山有善卷墓,屈原也是从枉渚出发,坐船到辰阳寻找善卷的足迹。屈原生活在充满矛盾,新旧交替的时代,传说屈原在辰阳,曾登大酉山,拜善卷墓。《离骚》、《九章》等诗篇,反复陈述他自身被谗言陷害的遭遇,反映了思想领域中复杂的矛盾和政治上的斗争。“彼尧舜之耿介兮,即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屈原遵崇尧舜,当然也会敬仰善卷。
屈原在辰阳,登大酉山,参拜善卷墓,不是空穴来风,只要读读《离骚》,就可以从一些句子中,看出与千年民间传说相符。“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演;步余马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屈原这些句段描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他参拜善卷墓,表白自己有纯洁高尚的品质,有为正直而死的勇气,因而似乎受到古代圣人的赞许。笔者认为,屈原所指的古代圣人,就是大贤善卷。
笔锋一转,屈原写到下山时,一路思绪,想了很多问题:他想到善卷能碰到尧舜这样的贤王,以天下为公的胸襟,进行艰难的访贤跋涉,准备禅让,而他自己却碰到昏庸的楚王,不仅抱负不能实现,而且被流放到五溪蛮地……。接着,他写他登山时没有仔细观察道路,尽管引颈遥望,长久站立,但在下山时,还是走入迷途,最后漫步到水边的高地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丘,才暂且休息。
古时,大酉山临江处丹山,也就是在屈原引颈遥望,长久站立之处,塑屈原像,不远处建屈子亭,亭内有屈原《涉江》诗。屈原生平事迹的历史记载,本来就是比较少的,所以我就学习有些人,从楚辞作品里寻找和发掘,又以此来解读屈原的作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任辰溪县长何珍吾,为迎接国民政府内陆观光团,还修了登山石阶,复修屈子祠,重塑屈原像,使丹山气象万千。
辰溪有屈原的相好和知音
辰溪地处沅江中游,是僻处大湘西一个小县,但这里人杰地灵,风景优美,并具有五溪文化独特的神韵。2002年10月,新城雷公垴古墓的发掘,在此之前,新城有多处战国墓葬和各种古文物的出土,使我们知道战国时期,辰溪的政治、经济、军事在楚国的地位,如果以此认真推敲历史,辰溪的沿革,就应该另写,屈原夕宿辰阳,会更具特色。屈原生活在需要英雄又生产英雄的时代,生活在明星辈出,俊采星驰的时代。可以推断,战国时期,辰溪县就是藏龙卧虎之地,战国古墓葬的出土,揭示辰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屈原流放辰河一带,辰阳是他要住下去的重要地方,有他的目的,而不是随意路过。
雷公垴古墓群,经专家考究先秦文献的相关记载,确认为楚贵族墓,其相对年代应为战国中期后段。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辰阳孝古队,经过一个多月艰辛的努力,作出了科学考古结论:雷公垴战国古墓群,属典型的楚国贵族墓,有封君级或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墓葬2座,大夫级或相当于大夫一级的墓葬3座(包括被施工彻底夷平的一号墓葬)。辰溪新城雷公垴战国墓葬和精品文物的出土,给我们研究辰溪历史和五溪文化,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很好的思路。在整个雷公垴古墓群中,三号墓墓壁刻意修饰,整齐如刀劈斧削,有墓道、墓室,深逾6米的大型墓,如此之气势,为五溪之罕见。根据省考古队考究,余如陶著锡底,玉通天人,侍女肃容,几度隐筵,诸般奢华,可谓无微不至。根据省考古队考究,此墓决非一般将吏所有,若非钟鸣鼎食之家,守土封候之人,焉得如此气派。但墓葬的主人姓氏名谁,就无从考究。
屈原涉江夕宿辰阳,浓缩了时间的跨度,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国,不仅是诗人的浪漫主义,还有一层很深的原因。在战国时期,辰溪就有一片星光灿烂的天空,雷公垴出土的墓葬和文物,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涉江》记载了屈原的流放行程,流放环境以及流放态度。根据考古队考古发现,辰溪曾是楚的政治,军事要地,聚集着文人武候,可以推断,这里有屈原的同朝大夫,有他的相好知音。根据以上推断,屈原在辰阳,不是一天一宿,因为他一定会与他相好和知音,畅谈忧国忧民的大事,所以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
木洲让屈原留连
离辰溪县城20华里的木洲,又称中洲,原名木奴洲。古代称橘为奴,有木奴三千的说法,因此木洲就是橘洲。木洲四面环水,堤柳荡漾,风景宜人,每逢春汛,水阔万顷,烟树葱茏,宛如小蓬。西眺县城,波光拆射,呈现海市蜃楼之幻景。自古汪洋洪水,木洲永不弥漫,可以证实“人生到处皆安土,蓬岛何庸世外求。”“木洲春涨”,为辰溪县古八景之一,可谓家喻户晓的人间仙境。
风景优美,山明水秀之处,古时,自而然之,便成为在仕途中受挫之人的避难所,而诗人、画家等也都隐居于此,安贫乐道。相传,屈原离开繁华的辰阳之后,他又溯江而上,当他靠近木洲,看到木洲的千株橘树,黄橙橙的橘子,浓郁的沅水风情,人间胜景,展现在他眼前时,屈原被吸引,他登岸游览,受到当地村人的欢迎。“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真不掩兮,春与秋之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读《离骚》中的一些句子。似乎说明屈原不仅到木洲,而且被那里的景色所陶醉。屈原在文中所指的洲,不指木洲又指哪里呢?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生固难兮,置以为像兮。”《橘颂》是赞味鲜可口的楚南甜橘,另外还有一层很深的含意,他所颂的橘,就是作者本身高洁的人格和个性的缩影。屈原游览美丽的木洲,当然会赞颂这里的甜橘,因为在五溪,没有哪个地方,能与木洲的柑橘历史相比。笔者认为屈原的《橘颂》是赞美早已闻名于世的木洲橘,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然,尔后屈原在溆浦生活,写下了《九章》、《涉江》、《橘颂》,但并不是说他没有赞颂木洲之橘。笔者从地滩上看到一本《屈原传》,这本书就有屈原在木洲的故事。
风景优美的木洲,这种像仙境一般的生活环境,被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一定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美的享受,甚至产生许多美丽的传说,作为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木洲流传两千多年的美丽传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曾涉江到木洲游览和小憩。为此,世代木洲人,以屈原为天上星宿,能到此小憩,是木洲人的福,故在明朝初年,木洲人在洲中建文昌阁,把崇敬屈原的心情,寄托到文昌圣君身上,把文昌圣君喻做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文昌阁曾经是木洲一道亮丽的风景,文革期间文昌阁毁,但仍留有痕迹。最近,木洲人准备在原文昌阁废墟上,建屈子祠,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划龙舟在辰溪历史悠久
古时辰溪端午节非常隆重,是传统的民俗节日,城乡民众非常重视这个传统节日,除包棕子之外,还要划龙舟。明御史薛瑄,路过辰溪,恰逢端午佳节,石头城下沅江中,锣鼓喧天,数十只龙舟,在江中飘游,并举行横江比赛。薛御史触景生情,作《辰阳端午节遣怀》七律诗,“五溪五月当五日,时俗犹存旧楚风,角添推磐人送玉,龙舟叠鼓水摇空……。”薛瑄的诗,说明辰溪划龙舟历史悠久,楚风很浓。屈原汩罗投江之后,五月端午节,沅江、辰水,两条河流的两岸人民,为纪念这位“夕宿辰阳”忧国忧民的三闾大夫,把划龙舟推向高潮,以此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辰溪境内有两条河,一条沅江,人们称为大河,一条为辰水,人们称为小河,大河、小河两岸都有龙舟,江边建有龙舟亭。船溪乡小溪河边的箱子岩,还有龙舟洞,洞内停放三、四只龙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对箱子岩的龙舟很感兴趣,他写箱子岩,重点又写划龙舟。他写划龙舟,就是写湘西人的顽强精神,用划龙舟的精神,一代超过一代,建设自己美丽的家乡。自古以来,小河边的潭湾和石马湾,大河边除县城外、修溪、龙头庵、箱子岩,在每年端午都要举行龙舟赛。靠近溆浦的仙人湾、柿溪、火马冲一些村子的龙舟,还要参加大江口的龙舟赛,与溆浦人民联欢。
“辰阳况复遇端阳,法乐牵情万里长……独白笔簪叼天宠,远抱丹心忙帝乡”。薛瑄再写的《辰阳端午遣怀诗》表明辰溪是善卷之乡,划龙舟的历史是悠久的,有着顽强拼搏的龙舟精神,这种精神将千秋万代,永远坚持下来。辰溪的龙舟历史悠久,有龙的色彩,带龙的地名就有龙泉岩、龙阜江、龙头庵、龙门溪……。
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屈原文化理论研讨会在溆浦的成功举办,表明屈原的爱国精神,将千秋万代永远弘扬,也表明溆浦是在屈原文化研讨中,绽开的一朵红花。一朵红花不会艳丽,红花还需绿叶伴,如果没有屈原“夕宿辰阳”,就没有入溆浦这篇文章。要写好屈原涉江辰河这篇文章,就不要忽略“夕宿辰阳”是屈原《涉江》的行程,如果忽略了,这篇文章就不会完美。应该以溆浦为重点,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提高辰河的知名度,加快推进和谐怀化、和谐溆浦、和谐辰溪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