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县地处怀化东北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罗子山、上蒲溪等5个瑶族乡,至今已有瑶民近6万人。辰溪境内的瑶民因其姓氏分别为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故称“七姓瑶”。七姓瑶历史悠久,是怀化市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善良的七姓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自己智慧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七姓瑶文化,并形成了民族民俗文化体系,如社会民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饮食民俗文化、服饰民俗文化、建筑民俗文化等,源远流长,洋溢着浓郁的民情民风和乡土气息,体现了“诚、信、礼、公、活”的本质和特征。
瑶寨民居
淳朴的瑶民
一、民俗文化
1、社会民俗文化:瑶族是礼仪之乡,七姓瑶人为人朴实耿直,豪爽大度,待人热情诚恳,“一语相投,倾身与交”。极重礼仪和情谊,客人到来,必留客吃饭,炒大块肉,特别喜欢拣鸡头、鸭头敬客,殷勤劝客,倒大碗自酿的米酒招待,盛情款待宾客,开怀豪饮,其乐融融,不醉不散, 让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七姓瑶人祖先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以防刀耕火种的包谷、小米、红薯等庄稼被野兽危害遭塌,经常带狗三五成群围山打猎,以保护庄稼,或补充肉食。他们技术好,关卡熟、枪法准,一旦猎获,除头、皮归射中者外,肉则“见者有份”。不管大人小孩绝对平均分配,体现公平\人与人之间亲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2、精神民俗文化:七姓瑶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瑶人认为自己是“盘王”的子孙,每年农历十月都要还“盘王愿”或过“盘王节”。以犬图腾,七姓瑶人敬奉“高坡大王”,凡在七姓瑶先民活动过的地方,均有高坡大王的遗迹和故事流传。罗子山七姓瑶村落,均有一处蓄有古树的高地,固定作为敬奉“高坡大王”之处,每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打好糍粑,准备好各种供品汇集到该高地祭祀“高坡大王”,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瑶人很信鬼好巫,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或祭天地,或祭祖先,或赎魂“捉精”,或酬傩、还愿,总是虔诚叩拜,择期或定期举行。瑶民认为神灵享有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瑶民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大量的歌谣,其中以情歌最丰富,最普遍,“茶山号子”歌最负盛名。“茶山号子”歌是瑶民在劳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极为特别的地方民歌,以高昂而跌宕、激越而悠扬、奔放而婉转为特点。发音难度大,就是高音歌唱家也难以学唱,在国内外独一无二。打号子歌以黄溪口镇大湾村舒黑娃最有名,有湘西歌王之称。瑶乡男女老少好唱山歌,尤其是青年男女,他们在野外干活时,喜唱七字押韵的情歌,情歌有相见、邀请、赞美、求爱、初交、送别、失恋等类别。此外,还有清脆悦耳的木叶歌、悠扬高亢的双锁呐、载歌载舞的霸王鞭、欢快活跃的龙灯。凡逢喜事,或节日庆贺,瑶民都喜欢聚众打霸王鞭或吹锁呐来助兴,以增添喜庆氛围。七姓瑶族民间手工艺多姿多彩,瑶家女特别善于养蚕,将蚕茧纺成丝,将丝织成精美的绢,漂染成各种颜色,自制成绢衣绢服,夏天穿起来飘逸而舒爽。织花带子也是瑶家女人一绝,将一根根丝线经过一双双灵巧的手,织成长短不一、大小不一、花色各异的各种带子,或用于系裢,或背小孩,或赠送他人,充分反映了瑶族人的聪明智慧与创造才能。七姓瑶民有多种传统的体育活动,一般在农闲时或各类节日时进行。健身活动有荡千秋、顶竹杠、骑高脚马、打驼螺、自画的五子飞和打三棋等,在紧张的劳动之余,习性借用各种体育活动来放松自己,达到健身益智的目的。
3、婚丧民俗文化:七姓瑶人,婚俗有趣而隆重,从相识到结婚须经历五步曲仪式,即:求亲(男方请媒婆去女方父母求亲)、松口(女方家人同意)、阅人家(女方去男方家了解情况)、拍腿八(即或定亲,男方挑前后两个大猪腿、糖果和几套衣服面料去女方家,请女方亲戚吃顿饭)、讨八字(男方封好礼心去女方家讨女方生辰八字)、接亲(正式举行婚礼)。接亲那天,女方的家族或亲戚的小孩要拦骄门,用长凳子将新郎官和接亲的人挡在门外,向他们讨喜钱或喜糠吃,不给或少给则不让接亲队伍跨入女方家门。于是,接亲人只好将糖果或零钱向拦骄门的小孩子抛去。闹洞房,新郎新娘结婚那天晚上,全村子的年青人都会来捧场凑热闹,并想尽一切有趣的办法整新郎新娘,或要新郎新娘共同咬一颗辣子,或共同吃一颗水果糖,或要新郎背新娘,以达到搞笑的目的。七姓瑶人有什么白喜事(丧事),则举族人参与丧礼,同族举悲同哀。为逝者唱老人歌,做道场,以祈祷逝者早日超脱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4、饮食民俗文化:七姓瑶人祖先因住在深山老林里,多以山地为主,种植五谷杂粮。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尚有食不裹腹的日子,过荒年时只好挖葛、挖野菜度日。春节期间喜欢薰制腊肉、腊豆腐以及制作糖馓、打糍粑、酿甜酒和米酒。普遍喜欢将青菜、萝卜、豆荚等加工成干菜、酸菜,以备淡季食用。还有好食蝌蚪伴青菜、油炸蚱蜢、火烧油筒蛇、好喝凉水或冷水等习惯。成年男性喜欢喝自制米酒、包谷酒。饮酒者,喜欢用鸡屁股、鸭屁股下酒,并视为美味佳肴。尤其是七姓瑶民的泡汤、血鸭、毛狗肉,口味绝佳,闻名遐迩。
5、服饰民俗文化:过去的七姓瑶民身穿的都是自制的粗布料,女的穿左边开扣的满胸衣,男的穿的对襟开胸衣。裤子则是用两种不同的面料接缝而成,裤腰大,裤管短。妇女的衣边、袖口和裤管口多镶上兰花边。成年男人头缠蚂蚁布(白底黑点)或白底长黑长条帕子。这种长帕子干活可以缠腰,冬可御寒,夏可揩汗,还可兜东西,或可铺在地上当坐垫,一物多用,十分方便。这种缠头帕和扎腰巾的习俗,已成为七姓瑶人的穿戴标志。
6、建筑民俗文化:七姓瑶人居住的大都是群居木楼,体现了大湘西的建筑风格。木楼建筑一般不用钉子,也很少使用木栓子,采用互相牵引的建筑艺术手段,大都为2~3层的吊脚楼风格,壁面用桐油油过,光滑而闪亮,经久耐用。它们大都宏伟高大、飞檐翘角、古色古香,这些木质房屋大都是民间木结构建筑艺术的精髓,是瑶民智慧的结晶。
二、人文与自然景观
七姓瑶不但有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因地理环境和民俗习惯的特别,而留下不少自然和人文化景观.七姓瑶人议事的团碑---团碑于宣统三年立于杞木界。瑶人祖先有什么重大事宜,便点燃火焰,发出信号,周围七瑶姓的每个姓氏头人,看到冒起的火烟,便火速赶到此地,商讨办法,作出决策。团碑上刻有劝告瑶民行善弃恶的乡规民约数条。千年古庵罗峰寺---古寺有着渊远的历史,相传三国时期,关云长奉诸葛亮之命平蛮,驻兵瑶山,并登罗子山赏景,七姓瑶人非常崇拜关公,在主峰之巅建关圣殿。随唐时期,罗翁山高道罗公远在此修道,故得罗子山之名。明代中叶,辰溪、溆浦、黔阳三县佛教信士又在主峰建一佛庵,名罗峰寺(樵云庵),罗峰寺,殿宇二重。法会期间香客如云,香烟缭绕。龙脉古松----这是瑶民的风水树。沿罗子山乡玉虎岭村后的山脊整齐排列二千余米的一排古松。远眺似卧龙之脊,起伏绵延,近看则千姿百妍,奇特景观,世界罕见。凉亭----瑶乡山高、谷深、路远,过去交通不便,行人要出出进进,须穿越一道又一道的高山,行路十分艰辛,为了方便行人的遮阳避雨歇息,瑶民便采取筹资、献工、献料等方式,在交叉路口之处修凉亭,供应茶水。凉亭多为精工木质建筑,一般是十六根柱子落地,飞檐翘角,上盖青瓦,路从亭中穿过,两旁铺设宽厚木板作凳子,下有横枋踏脚,后有横枋依背,四周植有松、柏等常绿树。此类古凉亭罗子山尚有十多处,成为瑶乡的一大名胜风景。高山平湖(罗子山水库)——1976年辰溪县举全县之力,修建了罗子山中型水库,水域面积达70000平方米,两大分支逶迤3000余米,给罗峰山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像一面晶莹透亮的明镜,镶嵌在青山翆绿之中。四周群山叠翠、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湖中碧波荡漾鱼儿嬉戏。岸边乃为垂钓之佳镜。轻舟泛波,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