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唱了近70年,确是永唱不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1日成立后,到如今已建立90周年,这90年是不平凡的9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革命的武装斗争。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终于打垮了封建专制,赶走了国民党,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在革命斗争中,地处湘西山区的辰溪,也有一部红色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神州大地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主义,一批在外读书的辰溪有志青年,经马列主义熏陶,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24年前后,先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如刘德超、刘际舟、刘晓、张又锐、文序周、邱全忠。1925年8月,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张又锐、邱全忠二人受国民党湘西党务专员王基永(共产党员)委派,从常德回到家乡,筹备组建国民党辰溪县党部。不久,改组的国民党县党部成立,这个县党部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坚决执行孙中山先生的联共、联俄、互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经短时间发动,县内成立了工会、农会和妇女会,吸收工农大众,投身革命,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壮大了革命力量。
中国革命有高潮,由于国内反动派的疯狂镇压,也曾出现低潮,最后迎来全国革命的胜利。党在辰溪的革命活动,也是曲折的,曾出现高潮,也出现低潮。在红军长征经过辰溪,扩红时有300多人参加红军,跟随贺老总长征。在解放前夕,党的地下组织,在辰溪组织革命武装——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西纵队,打出红旗,迎接解放军解放辰溪。从大革命到红军长征经过辰溪,再到抗日战争,直到解放前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辰溪革命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
1925年3月,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青团员张又锐、邱全忠(后转为共产党员),受国民党湘西党务专员王基永委派为辰溪党务特派员,回家乡筹备组建国民党辰溪县党部。短短时间,他们发展一批革命骨干,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刘支浩、杨长宽、姚本炽、刘瑛光、邱瑜等加入到革命队伍。当时国家,军阀混战,国疲民弱,天下多伥,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他们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通过宣传发动,先后成立了煤业工会、划业工会、店员工会、箩业工会、泥木工会;建立区、乡、保农民协会30多个。改组的国民党辰溪县党部,在中国共产党常德地方委员会指导下,向工农群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开展工农革命活动,辰溪城乡出现红旗飘扬。
当时的各个行业工会,在改组的国民党县党部(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领导下,代表工人利益,对资本家进行合法的,有理有节的斗争,严厉打击封建统治势力。县农民协会及区乡农民协会,提出“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等革命口号。县妇女协会成立后,辰阳女校毕业的优秀生邱瑜任主任,发动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工农革命运动。县城及其附近地区300余名妇女走上街头、下到乡村,发动妇女剪辫子、放足、穿新式服装,向封建思想开战。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镇压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白色恐怖。紧接着在湖南长沙,军阀何健、许克祥,制造“马日事变”,杀害大批共产党人。辰溪驻军陈渥部,受命在辰溪制造“敬日事变”,诱捕了革命党人刘支浩、杨长宽、姚本炽被杀害于县城马道子。辰溪山城一片血雨腥风,革命运动被国民党右派势力镇压,但革命火种并未熄灭,等待革命的时机,再继续战斗。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二军团在辰溪
贺龙在参加革命前,辰溪就有很多部下,如陈策、石宝臣、谢彬……,也有他的朋友,如“公恒兴”老板朱淑涛。他曾数次到过辰溪,他对辰溪很有感情。1935年古历10月,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冲破敌军的围追堵截,到达辰溪。据老一辈人叙述,贺老总骑着白马,率部到达城东祥云庵时,辰溪各界人士燃放鞭炮,列队欢迎。红二军团驻在辰溪,县商会筹粮筹钱,积极支持红军。红二军团司令部驻在欧家巷天主堂(今农业局职工宿舍)。斯年斯月,县城后山头正在唱黄醮戏,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将军,曾登台演讲,向群众宣传共产党政策,宣传红军长征的革命目的。甘泗淇的讲话,激发辰溪百姓对共产党、对红军的深厚感情,认识红军是革命的部队。
大革命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组织工会、农会、妇女会,游行示威,喊出“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把贪官县长陈开钧推出“县衙”游街,工农革命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有革命群众基础。红二军团驻在辰溪时,根据革命的需要,进行声势浩大的扩红活动,鼓励青年参加红军,拿起枪杆干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当时辰溪城乡到处都是石灰标语,展现浓浓的革命气息。贺龙的老部下陈策,并带儿子陈友敦随贺龙革命,张开发、张德功、向祖儒以及一批工会会员,农会会员都参加红军。扩红时,辰溪有300多人参加了红军,走上革命道路。辰溪是红二军团长征路上扩红最多的县份。
红二军团离开辰溪县城后,分三路人马进入县东柿溪和谭家场,队伍分别驻在谭家场乡的盐井和三屯,柿溪乡的牛儿岩、分庄垴、桃田坳……,与肖克率领在溆浦的红军联成一片。他们在这里开展革命宣传,组织农民赤卫队,开展打土豪劣绅的活动,准备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尔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二军团离开辰溪,继续长征,但这里留下红军的革命故事,留下他们的宣传标语。
有声有色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加紧吞食我们的国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8年,武汉、长沙等大城市相继沦陷,1938年底,大批机关、学校和工厂西迁辰溪,辰溪成为战略疏散地。鉴于抗战形势以及辰溪的战略地位,中共很多基层组织和部分党员,先后来到辰溪,如湖南大学党支部、桃源女中党支部、江苏省失学青年工读服务团党支部、新知书店党支部。随后县内县立简易师范、辰阳小学、辰粹小学,也先后建立党支部。加上原龙头庵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辰溪党基层组织增多,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
根据革命需要,上级决定在辰溪建立中共辰溪县委,米庆轩、何良、傅景山先后担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先后设柳树湾磨房巷和装粮埠,尔后中共湘西工委也由沅陵迁来辰溪,很多优秀的党的领导也到了辰溪。抗日战争初期,中共辰溪县委领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各种抗日团体,开展形势多样的抗日救亡活动。如中共湖南大学党支部,组织民族先锋队,团结进步同学,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此期间,中共中央青委负责人胡乔木,著名作家周立波都到过辰溪,胡乔木还到过湖南大学和桃源女中,指导抗日救亡活动。
湖南大学和省立桃源女中中共党组织,在他们领导下的抗日进步团体,在辰溪城乡办抗日《墙报》,演出抗日话剧,如《杏花春雨》、《放下你的鞭子》。他们大唱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湖南大学出演的曹禹编写的革命现代剧《雷雨》,出演反映东北抗日活动的话剧《苗可秀与凤凰城》。两剧除在校内公演,还在辰溪县城和沅陵县城公演,演出时观众如潮。新知书店的党员们,为宣传共产主义,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发行《新华日报》,马列和毛泽东著作。几所学校党支部,还组织读书会,组织党员和进步青年,学习革命书籍,学习大众哲学,提高思想认识。龙头庵党支部,还组织民众抗日自卫队,发展革命武装,由中共辰溪县委负责人米庆轩率领,奔赴溆龙潭抗日前线。回忆往事,眼前就会展现抗日救亡的画面。
1940年,国民党辰溪县党部,执行其上峰反动限共的密令,在辰溪抓所谓“异党分子”,中共辰溪县委书记傅景山(又名傅影、傅三),在去潭湾桃源女中途中被捕。湖南大学中共党员潘独青等,桃源女中中共党员陶蒲生等,分别在湖大校长皮宗石、桃源女中校长向绍轩掩护下离辰出走,中共辰溪地下党的活动被迫暂时终止。
应运而生的湘西纵队
1948年后,解放战争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取得胜利,傅作义宣布起义,斯时,国民党政权已是四面楚歌,日落西山。中共辰溪地下党,在革命低潮时,收敛锋芒,韬光养晦。陈策这位老红军,在大洑潭开富源煤矿,米庆轩任教楚屏中学,以此掩护革命活动。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他们在老红军陈策的领导下,团结进步青年,壮大革命队伍,准备组织革命武装,迎接解放。1949年初沅陵的“三•二”事变后,辰溪又发生“三•五”事变,张玉琳率部和辰溪温孚等地方武装。他们一哄而起,夺取南庄坪汉阳兵工厂的枪支弹药。他们赶走了国民党辰溪县长向壁成,打出“国防第一军”的旗号。这支队伍有地方自卫武装,有土匪,还有国民党保安队,鱼龙混杂。“三•五”事变时,老红军陈策及地下党是静观其变。事变不久,经原九区专员陈迪光(时任长沙市长)做工作,张玉琳所部,受时任沙绥靖公署程潜主任整编,整编后队伍番号为“长沙绥靖公署暂编第三纵队”,张玉琳为纵队司令,米昭英为副司令,李师鲁任参谋长。
张玉琳在辰溪自卫团任中队长期间,就是陈策的部下,他们关系还不错。“三•五事变”后,张玉琳及其盟友米昭英、石玉湘、李师鲁、顾民岩、胡震等计议,准备投入共产党,打出红旗,迎接解放。为此,秘密与中共辰溪地下党接触,做着起义的准备;地下党负责人米庆轩进入该部担任大队长;开办干训大队,培养有知识、能文能武的骨干;创办《正义日报》和《群力京剧团》,在大街上张贴解放战争形势的填报。笔者清楚,《正义日报》的发刊号的“社论”很有新意。社论底蕴深刻,含蓄表露,这支队伍是正义之师,展望光明……。“正义日报”副刊经常发表外地报刊一些进步小品和杂文,具有新意。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之后,原八区专员张中宁,受蒋介石之命,从美国加州返国回辰,做张玉琳部的转化工作。张中宁有恩于张玉琳,张玉琳当然会听张中宁的话,重新回到国民党这只战船,撕破脸皮,与中国共产党为敌。在他担任暂编第二军副军长后,下令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年轻的共产党员米月娥及进步人士曾祥信,被沉于沅水斤丝潭中,向玉宇被枪杀于山野。
张玉琳背信弃义,风云突变,老红军陈策及中共地下党员临时支部委员会,处变不惊,率革命武装300余人,冲破张玉琳部层层封锁,奔赴龙头庵。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人枪数百。在龙头庵完小大操场,打出了红旗,陈策任司令员,在会上讲话,宣布“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西纵队”正式成立。因张玉琳数千追兵将至,湘西纵进行战略转移,队伍一路急行军,登上罗子山。湘西纵队在议界与张玉琳部发生激战,以少胜多,虽然米庆舜等7烈士光荣牺牲,但歼敌数千,保证了湘西纵队的战略转移。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3师解放了辰溪,紧接着第47军管辖湘西,中共各级党组织在辰溪建立,并成立了辰溪县人民政府。47军139师,通过剿匪,拔掉了辰溪的毒根,社会开始稳定,经济开始振兴。剿匪的枪声,早已随着历史的车轮远去。掩卷长思,往事正在湮灭,记忆已衰退。但回眸历史,我们不能忽略辰溪历史上的红色风云,辰溪是真实的革命老区。红色的历史风云,相得益彰,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追思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