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人文旅游>正文
辰溪县辰河高腔文化
来源:    作者: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2-01-20 15:14:26

  一、源流沿革

  辰河高腔是一个流传地区较广而颇有声誉的地方剧种。初步考证,辰河高腔发源地是泸溪浦市镇,形成时期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代,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围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丰年间,后来又成立了"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这种堂会形式下,不断研讨、实践,改造而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剧种,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辰河高腔最初在绅士中流行,及后才发展到市、村民阶层。尽管围鼓堂随后有所扩展,仍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喜爱高腔群众的要求,而出现了低台(木偶戏),又叫"矮台戏"。县内仅大水田乡新塘村罗姓一家有木偶戏班。低台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辰河高腔走上了高台的演出(舞台演出)。高腔是什么时候登上舞台的,无任何历史资料可考。据已故的高腔名丑陈德生和浦市围鼓泰斗印佛痴所保存的资料。在清代咸丰年间,贵州人杜风林在浦市组建戏班登台演出。培训学员均采取在江湖班中边传授边演出的方式,杜风林是组班授徒的先导。到了光绪年代,在辰溪先后成立的班社有"仁和班"、"四喜班"、"大红班"、"双喜班"、"德胜班"、"双合班",这些班社活动时间都不太长,在群众中的影响不大,有的甚至鲜为人知,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的,是宣统元年成立于浦市,后转来辰溪的"双少班"。"双少班"是浦市富绅康少百与其挚友名生角各代健(字少康)组建。在清末民初间,辰溪、泸溪、沅陵、浦市以及乾州、花坦、凤凰等地,凡重大演出活动,均以能请到"双少班"为荣,"双少班"从成立到结束,达四十余年,踏遍了湘西各县,许多偏僻山村及边远苗寨,培养了杨学贵、石玉松、刘喜发、杨仕元、肖连元、唐玉清、姚金榜、江俊卿等艺届名流,真所谓名角汇集,人才济济,是一个倍受群众欢迎的班社,在高腔发展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被收编为县级剧团。由此看来,辰河高腔是从围鼓到低台再到高台,经过长期的承前启后和不断地锤练创新,独具风风采,广泛流传的地方剧种。

  二、主要曲牌、唱腔特点、表演技术

  1.高腔曲牌丰富。曲牌的声调体制,源于弋阳腔,经过长期和湘西语言、民间音乐相揉合,逐渐衍变而成,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各类曲牌近200支,曲牌名称多借用古词牌名,其中主要常用的有:《归朝欢》、《降皇龙》、《汉腔》、《驻云飞》、《江儿水》、《四朝元》、《耍孩儿》、《红袖袄》、《懒花眉》、《香罗贷》、《占绛唇》、《新水令》、《一家书》、《江头巾桂》、《浪陶沙》、《步步姣》、《混江龙》、《来防序》、《榜妆台》、《下山猫》、《泣颜回》、《五更转》、《淘金令》、《玉芙蓉》、《主马厅》、《桂枝香》、《桂坡羊》、《半枝花》、《倒扳浆》、《吹破》、《引子》、《扑灯娥》等三十二支曲牌。

  2.唱腔特点:高腔的曲调,是以三眼板为节奏口传授教的。其特点是:(1)"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借用乡语,改调歌之"。在演唱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富有地方特色。(2)声音高亢、嘹亮,风格粗犷、豪放,感情朴实、真挚,音域较宽,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声音高亢、嘹亮、粗放时,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别致,幽雅动人。(3)腔调可塑性大,曲牌宫调亚廑,一支曲牌,各种行当的人物都可以用,可塑造各种人物的形象,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4)一人启口,唢呐帮腔,其未节以鼓,不托管弦。

  3.表演技术:高腔是以曲调优美著称的戏曲,走上舞台表演扑实,化妆简单,仍然着重于唱腔的幽雅,缺乏成套的武功。随着高台艺术析不断完善。借鉴创造了一套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的表演程式和技巧。(1)角色、行当。辰河高腔角色行当的现行体制,分为生角、小生、旦角、花脸、丑角五大行。各行又有不同的小行或戏路。生角分正生、老生、红生;小生分罗帽、二生巾、公子巾、纱帽、道巾、紫金冠等六种戏路;旦角分正旦、小旦、摇旦、老旦;花脸分袍带、*把粉脸、草鞋、老脸、讲白、斗趣、大肚子等八种戏路。丑角分罗帽、方巾、公子巾、紫金冠、抓子巾、无名巾等八种戏路。

  (2)特有身段谱和特技主要有泪眼、血泪眼、翻眼、死眼、鬼脸壳、耳功、结髯、抖鼻须、彩发扭花、彩发太极图、丢扇、旋扇、盘头扇、抖翎、刷翎、罗帽四方掸、绕袖、挽袖、绞袖、软摊功、打*、金鸡独立、飞娥趴壁、岩鹰晒翅、獠牙、高台拖椅、空顶上梯、滚灯、吊辩子、滚火刀、梭台口、变脸、打八彩、抖色、搓眉;身段有十四种跳身段、起坝、打校场、溜马、躺马、夜摸等。

  三、演出的主要剧目

  演出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一是愿戏,二是堂会戏,三是神会戏,四是卖戏。辰河高腔的剧目是相当丰富的,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大愿戏盛行时,所必唱的有《香山》、《金牌》、《封神》,统称"四十八本目连戏"。"硬本子"戏中整本戏有苏(《黄金印》)刘(《大红袍》)、潘(《一品忠》)、伯(《琵琶记》)四大本看家戏,另有"三山"(《九里山》)、《楚荆山》、《烂柯山》,"六袍"(《老绿袍》、《少绿袍》、《大红袍》、《青袍缘》、《碎龙袍》、《白袍记》),"四亭"(《百花亭》、《拜月亭》、《情风亭》、《风波亭》),"四阁"(《红梅阁》、《麒麟阁》、《天禄阁》、《玉皇阁》),《天开榜》、《古玉杯》、《坐衙朝笑》、《金盒捞月》、《三大香》、《三孝堂》、《三元记》、《三闯》、《档复》、《上天梯》、《大江东》、《报笔记》、《荆钗记》、《彩楼》、《吊白扇》、《菜花井》、《木金钗》、《双盒记》、《秋江别》、《王桂记》、《青冢记》、《来迟》、《鹦鹉记》、《合襟记》等等。除了以上"硬本子"戏剧目外,还有一大部分"条纲戏"(又称"桥路戏",俗称"水戏")上演。这些不是高腔主要剧目的戏,没有本子,只是根据一些旧章小说的故事情节,拟出一个简单的条纲,演唱全由角色在舞台上去自己编排、发挥。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往往只根据简单条纲,可以把戏演得头头是道,扣人心弦。通过如此反复演唱,不断的丰富,加工成一些主要折子,其特点是演出时伸缩性很大,群众喜欢,如《二度梅》中的《重台别》,《五虎平西》中的《观花》、《粉庄楼》中的《大审柏玉霜》等,也成为高腔中久演不衰的主要剧目。一些优秀剧目,久演不衰,如《破窑记》、《李慧娘》、《投笔记》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并进京汇报演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各界好评。

  四、著名演员

  随着高腔艺术的不断发展,近百年来人才辈出。但他们的事迹,却无任何资料查寻。根据一些老艺人和围鼓堂名家的传闻,著名演员有:杜风林、向代健、唐玉清、杨学英、石玉松、余配聊、陈良相、杨锡涛、向景枝、石楠庭、米殿臣、米寿生、陈德生、刘喜发、张家宾、杨士元、刘明超、向八清、张秀娥、向词贤等。

  五、流传区域及影响

  辰河高腔的曲腔幽雅,表演朴实,富有乡土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广泛流传于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与这些地区毗邻的贵州的桐仁、松桃、印江、思南、玉屏、镇远和四川省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市)。演出剧目内容健康,艺术性强,使广大观众在艺术上得到美的享受。在活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寓教于乐、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