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融媒5月19日讯(通讯员 石万里)在辰溪县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百年木构村寨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也面临着火灾防控的现实挑战。近两年,辰溪县消防救援大队以消防安全“五改”为契机,向县政府提请开展农村团寨消防基础设施改造工作,随着24个传统农村团寨消防基础设施改造的完成,承载着数代人记忆的木质连片建筑群,终于卸下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三级联动”化险情
2025年1月26日,辰溪县仙人湾瑶族乡七水冲院子上演惊险一幕:外出务工邓少兴家突发火情,80岁留守老人身陷险境。依托消防水改工程,村寨实现了发现火情五分钟内志愿消防人员到位第一时间出水,半小时内扑灭火情,人员无一伤亡。“以前着火只能眼巴巴看着火蛇窜房梁。”七水冲院子村民们指着新装的消火栓感慨。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瑶族聚居地,98%建筑为木质结构,道路最窄处不足1.5米。而今,45立方米的高位消防水池如同“安全卫士”居高守望,每40米设置的消火栓网络与3公里供水管网构成"生命线",如今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将专业消防力量与村级义务消防队有机结合,一场场实战检验了农村消防改造的“辰溪模式”,更让“防得住、灭得早”的安全承诺照进现实。
“微创手术”护原貌
在传统农村团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消防安全与风貌留存常面临矛盾。“传统农村团寨保护不能以安全为代价。”辰溪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周志强表示,改造工程采用“微创手术”方式,最大限度保留村落原始风貌,遵循“藏于檐下、融于景中”的原则将消防设施巧妙融入村落肌理。消防管网铺设时,避免大规模开挖破坏石板路与团寨基础建设,而是沿巷道边缘、房屋檐角隐蔽走线;消防水池的建设也充分利用地形,与寨中原有水塘、沟渠相连通,既保证储水量,又成为村落景观的一部分。在“五改”项目推进下,辰溪县全面排查并整改1300余处违规用火用电行为,从源头上降低火灾隐患。与此同时,205个消防水池与消防栓、28公里消防管网的落成,构建起完备的消防供水体系,近500万元的专项经费投入,让24个50户以上传统农村团寨、1400余户居民从中受益。如今,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团寨,既筑牢了消防安全防线,又完好保留了古朴韵味,真正实现了安全守护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防火山歌”入民心
“消火栓,屋檐藏,火患来了它帮忙;责任牌,门前亮,防火知识记心上……”在瑶乡深处的修溪、仙人湾等乡镇村寨,村民们充分发挥智慧,把民族特色韵律与实用防火要点相结合,精心编排成方言与普通话的双语“防火山歌”。这些山歌内容丰富,既有“管网弯弯连万家,灭火取水不用慌”这样对消防设施功能的直白介绍,也有“电不乱接火莫野,平安日子长又长”的防火警示。凭借悠扬的旋律搭配通俗易懂的歌词,“防火山歌”借助村村响、流动宣传车和村民联络群广泛传播,融入村民日常,成为茶余饭后谈资与田间劳作时的哼唱。同时,每户门前的“防火责任牌”与“防火山歌”相互呼应,既明确防火责任,又进一步强化了村民的防火意识。
“现在看见消火栓就有安全感。”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瑶乡百姓对消防水改项目最真切的认可。随着消防水改项目的扎实推进,全域农村火灾成灾率显著下降三分之一,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五百余万元。曾经令人忧心的火患,在完善的消防设施与浓厚的防火氛围中渐次消散,这不仅是民生安全的有力保障,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安全理念深度融合的生动见证。
从“盆桶灭火”到“专业防控”,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辰溪县消防水改工程守护的不仅是青瓦木楼,更是百姓心中那份踏实的幸福感,当潺潺流水通过消防管网滋润古老村寨,这曲安全与发展的双重变奏,正为农村团寨时代变迁中注入全新动能。
【责编 熊瑶】
(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