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新闻中心>社会新闻>正文
非遗传承 窑火新生——探访辰溪土陶非遗传承人向玉兰
来源:辰溪融媒APP    作者: 唐霞 向辉    编辑:康卉    时间:2025-04-10 19:11:24

辰溪融媒4月10日讯(记者 唐霞 向辉)清晨的辰溪县大洑潭村,龙窑的柴火噼啪作响,窑口的青烟裹着草木灰的香气袅袅升起。向玉兰弓着腰,手指在陶坯上轻轻掠过,泥胎的弧度逐渐变得圆润柔和。这一抔陶土,她揉了三十年,从青丝到白发,从谋生手艺到刻骨深情。

图片1.jpg

嫁入陶门:泥与火的开端

辰溪土陶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质朴的美感,在湖南民间享有盛誉。其制作过程包括选土、制泥、拉坯、雕刻、绘画、烧制、出窑等环节,每一步都需精雕细琢,方能成就一件精品。特别是打泥环节,需反复捶打,排除空气,使泥土细腻均匀,以确保烧制时不出现裂痕。

图片2.jpg

1994年,向玉兰嫁入制陶世家,公公伍尉孝是辰溪土陶的第四代传人。在公公的悉心指导下,她从揉泥、拉坯学起,逐步掌握了土陶制作的精髓。与丈夫携手并肩,他们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这片泥土之上,共同传承和发展着这门古老的技艺。“打泥要打到泥‘熟’了才行,不能留一丝气泡。”她至今记得公公教她时说的话。晨曦暮霭中,作坊里千百次揉捏摔打的泥团,见证了她从门外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蜕变。

绝处逢生:出走与回归的淬炼

图片3.jpg

90年代,塑料制品的兴起对传统陶瓷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向玉兰和家人在沅陵创办的陶瓷厂也未能幸免,最终不得不关闭。面对困境,她陷入深思:“我老了吗?我还能做什么?”2005年,向玉兰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下“老板”身份,外出学习新知识、新技艺。她来到佛山、东莞等地,在陶瓷厂从零开始,做学徒、学工艺。2010年,她凭借扎实的技艺,进入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工作,逐步完成了从工人到技师、再到工艺师的蜕变。十余年漂泊,她将机械生产的精准与传统柴烧的灵性融会贯通,审美眼界悄然蜕变。

2017年,向玉兰带着满腔热忱和丰富的经验回到辰溪,创办了一家陶艺吧,旨在推广土陶文化。恰逢当地一家旅游公司计划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经人引荐,她与企业负责人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辰溪土陶基地,将传统土陶制作与旅游、研学教育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生前来体验、学习。

出窑万彩:草木灰釉写春秋

图片4.jpg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向玉兰大胆创新,将辰溪土陶从单一的生活器皿拓展至生活器、茶器、花器、艺术品四大类,并提供定制化生产服务,使辰溪土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她始终坚持使用传统的龙窑柴烧工艺。相比现代的电烧、气烧,柴烧的不确定性更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真正体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

“柴烧是人与天的对话。”向玉兰抚摸着双耳瓶上流淌的釉色。龙窑内,松柴燃烧的落灰自然成釉,1100℃高温下,草木灰与陶土交融出青碧、赭红、鸦青等万千色泽。这种“双击印花”古法造就的纹理,是任何气窑电窑都无法复制的天工之作。她开发的草木灰釉系列,既有《楚辞》中“陶嘉月兮总驾”的楚风古韵,又透着现代极简美学——正如她的人生,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淬炼出独特光华。

陶泥寄思:三十载未凉的温度

图片5.jpg

几年前爱人离世后,向玉兰常在窑前独坐到深夜。旋转的轱辘上,那些共同设计的花器图样仍在;开窑的晨光里,恍惚还能听见丈夫点评火候的笑语。她将思念揉进陶泥,浮雕的缠枝莲藏着初嫁时的羞涩,茶盏上的云纹映着南下闯荡的孤影。

“陶瓷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我和丈夫共同的记忆。每一件作品,都寄托着我的思念。”向玉兰说道。她用双手守护着这门技艺,也守护着与丈夫共同的梦想。

如今,在辰溪土陶基地,游客可以亲手体验陶艺的魅力,感受泥土在指尖变化的奇妙。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拉坯、上釉,了解土陶文化的博大精深。抖音直播间里,年轻人们为“开窑盲盒”惊喜欢呼——这或许是最好的告慰:龙窑的星火,终究化作了满天星辰。

后记

在时代的洪流中,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式微,但向玉兰用执着与创新,让辰溪土陶焕发出新的生机。她用双手塑造器物,也塑造着自己的匠人精神。从泥土到艺术,从传承到创新,她用坚守诠释了非遗的价值,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继续燃烧。

【责编 康卉】

(本站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