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人文旅游>正文
美丽瑶乡行
来源:辰溪融媒APP    作者:熊开武    编辑:王思琪    时间:2023-04-27 10:26:27

癸卯正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日,我参加了辰溪县“五好关工委”和“优秀乡贤”考察组,前往县东部瑶族地区的一镇五乡。这一镇五乡是黄溪口镇、龙头庵乡、上蒲溪乡、苏木溪乡、罗子山乡、后塘。这些乡镇因为有着特殊的民俗,大部分都划为瑶族乡,且离县城100多公里,有多个乡镇与溆浦、中方县交界。因为它们都处在辰溪境内沅水河的上游,也被称为“上辰溪”。

这一天虽然没出太阳,但是天空仍然光亮明朗。一路走去,春意初显:参差不齐的油菜花悄悄地为田园披上金色的外套,田埂上一些农人正在忙碌着。

两个多小时的车行,我们终于到了首站龙头庵乡。该乡就在沅水河畔,是辰溪县的一块红色热土,当年,以米绍轩等为首的先烈,在这里建立了中共辰溪县第一个党支部,点燃了轰轰烈烈的瑶乡革命烈火。

到乡政府后,大部分干部都在开民主生活会,我们的考察也从简从便。由于该乡的关工委主任刚刚调离,新主任的工作尚未来得及有效开展,我们只能提出了指导意见,就匆匆赶往下一站上蒲溪瑶族乡。

到上蒲溪乡政府时,已经是中饭时间了,没办法,只好先吃饭再工作。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小惦记——那就是瑶乡的美食很多,可以一饱口福!

“未过正月仍是年”。乡政府食堂有许多瑶乡特色菜。其中的干豆腐片伴红辣椒煮腊肉特别上眼。一端上桌就腊香弥漫,令人食欲大开。瑶乡人的豪爽真诚往往体现在吃的方面,这大钵里的腊肉,每一块都有半张手掌大,咬一口,肉香满溢,十分润喉!因此,我也放下斯文,蛮蛮地夹了好几筷!

上蒲溪乡的考察,主要是去五宝田村。该村自2010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这一片“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古建筑群就成为了辰溪县的一个旅游热点。而我们来此还另有目的。因为,有一位在湘西剿匪斗争中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肖洪量,他就出生在这里。这位曾经担任过会同县委书记的瑶乡俊杰,在1950年4月的一天,他从沅陵县城开完部署剿匪任务会议后返回会同县,途经黔阳县沙湾时,突遭土匪袭击,壮烈牺牲血洒他乡。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辰溪县关工委准备将他的故居作为“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

我八年前曾经到过这里,今天重新瞻仰烈士故居,发现已经修葺一新:换了门匾,立了生平简介牌,房内也进行了多处维修,还悬挂了烈士的照片及表现其英勇事迹的图画。大家觉得故居完全符合革命教育基地的标准,可以授牌。

上蒲溪乡给我们带路的是此行将要考察的“五好关工委”的主任、优秀“乡贤”黄始兴老师。这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原黔阳师范毕业生,扎根瑶乡教书育人已经近40年了。工作之外,他还对瑶乡的特色民俗深有研究,发表有关文章无数,并且出版《中国七姓瑶》《沅水流域瑶族民间故事》两本专著,堪称老有所为。他还为多次中央电视台,湖南省电视台等媒体来五宝田拍专题片配写讲解词。这样的老者,真是无愧“乡村贤德”之美誉。

说起五宝田,他特别推崇该村的灵魂建筑——“三余余三”耕读所。这个“三余余三”的意思是告诫农家子弟,既要辛勤劳动维持生计,又要利用冬之余闲、夜之空闲、雨天之清闲去刻苦读书。余三,就是三年耕种必须留下一年的粮食以备饥荒,九年之耕必留三年之食防范歉收或灾年……正是这些勉励读书的良训,使这一片瑶乡在解放前后,从耕读所走出了180多个有用之才。而这种勤俭持家备而防患的警言,也让五宝田成为衣食无忧书声琅琅的世外桃源。

结束了五宝田考察后,我们匆匆起程奔向辰溪县海拔最高的罗子山瑶族乡,并且很快就完成了考察任务。

从乡政府出来不久,就到了一个三角路口。只见靠山的一侧路边高矗着一块2米巨石,上刻有“蒲刘丁沈石陈梁议事亭”。原来,这上面的七个姓氏,就是著名的“七姓瑶”。巨石旁边建有一座青瓦木构长亭,内可供20余人开会议事或歇气休闲。在瑶乡,总有一些村与村、寨与寨、姓与姓的宗族、风俗之事是党委政府不便全管的。于是,瑶乡各姓各村寨一旦有事,就有一些德高望重、肯出头、有担当的“头人”挺身而出。大家约定时间风雨无阻地来到议事亭,和和气气地协商合议,从而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这些议事亭的设立,无疑就起到了防纷争于未然,化干戈为玉帛,求一方之平安,促瑶乡之发展的作用。

下山途中,经过了辰溪第二大水库——罗子山水库。1976年,辰溪县委、县政府为了提高瑶乡的粮食产量,举全县之力,动员了数万劳动力,在缺少大型机械的条件下,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硬是用锄挖肩挑炮炸石夯等土办法,顽强奋战了三年多,初步建成了这集雨面积40平方千米,总库容1727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水库的建成不仅扩大了六个乡镇的农田灌溉面积,还保证了几万居民的生活用水,使瑶乡成为一片富庶之地。

罗子山水库还有一个雅称,叫“悬在半空中的高山平湖”。站在高坝上向库区望去,一派旖旎风光奔来眼底:水质清澈,湖面如镜,波光粼粼。虽然干旱了小半年,库面仍然有着三分之一多的深水。转身坝下:一条白练般的山路蜿蜒远伸,山峦连绵如同道道屏障;山腰云流烟笼犹如仙境。漫步走过高坝,和煦春风扑面,左右环顾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小车疾行。在一片崇山峻岭上,一道道青翠挺拔的松树林带映入眼帘——啊!这就是著名的“龙脉松”!很多年前,瑶乡人就把这些生长高山之巅的青松视为守护一方“龙脉”的神树,一般不予砍伐,任其自由生长,并且称之为“龙脉松”。

这千万株高大壮硕的青松,密集生长在蜿蜒逶迤的山岭之上,如同一条条墨绿的长龙;它们每一棵都有十多米高耸、水桶般粗壮,如同一个个威武的披甲武士;那松枝如虬龙般舒展的姿态,更像一排排结队张臂的“迎客松”——今天能够见此奇观,真是不虚此行!

暮色初显,我们的小车在不宽、但是很平坦的水泥乡道上飞驰,终于在下班前赶到了离县城最远的苏木溪乡政府。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抓紧时间同乡政府领导和关工委班子进行了该乡“五好关工委”的评估打分。言谈间,得知这位乡关工委主任舒昌全,竟然还是一个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当年他初任乡小学校长时,因为县、乡里缺少资金,他竟然自掏腰包买材料、自当木匠为学生们制作桌椅板凳,保证了邻村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简单用过晚餐后,我们就直奔还有20公里路程的黄溪口镇。为了尽快到达,司机小杨把他的高超驾驶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小车在弯弯的山道上左转右拐风驰电掣。

到达黄溪口这个沅水重镇时,已是万家灯火了。虽然有些疲惫,但秉着“事不干完不休息”的精神,考察组成员们决定继续完成考察。于是乡政府干部马上打电话,通知该镇的优秀乡贤人士谢志德与我们见面。

该镇的优秀乡贤人士谢志德给人第一印象面带笑容,说话中气特足。一见面,就知道这是一个性格爽朗、不甘平庸的人。八年前,他从教师队伍里退休后,怀着对瑶乡的热爱,用了五年时间,走遍了600多个自然村,收集整理了200多万字的人文资料,并且出版了30万字的纪实文学《亲吻瑶乡》和35万字的瑶乡民歌集《辰溪茶山号子》。

这个“茶山号子”,是瑶族人在挖茶山时即兴演唱的山歌,并且配以锣鼓唢呐,以增加娱乐气氛缓解疲劳。演唱时可以大小嗓混合,因此高亢激昂,极具穿透力。1957年,这里的一位叫舒黑娃的瑶山汉,以一首穿云裂帛的“茶山号子”歌获得了“湘西歌王”的称号,并且还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受到领袖们的称赞。2008年,“茶山号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瑶乡这一荣誉,谢志德义不容辞地走上了弘扬发展非遗文化的道路,数年如一日地挖掘整理。出版了专著之后,他仍然矢志不渝地拾遗补漏继续收集,并且创作新的歌词,为振兴“茶山号子”“双唢呐”等瑶乡文化及关心下一代工作贡献余热。

在面临沅江的沁园宾馆美美的休息了一晚后,翌日9时,我们一行再出发,向着最后一个考察点——后塘乡纪岩村奔驰。

后塘乡瑶族乡是一个“道德模范”辈出的地方,其中的宋先钦曾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奖章和“感动中国”提名。…他的“诚信还债”感人事迹在传开后,瑶乡先后又涌现了舒象能、叶世玉等几位县、市、省、国家级先进模范人物。

我们将要去的纪岩村,最近也上报了一位尊老爱乡的贤德人物舒易勤,他从十年前就开始了帮困扶贫的行动,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号召村里的爱心人士捐款筹钱,成立了一个尊老爱幼帮困的基金会,不仅在每年几个节日来临时对8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慰问,还资助了寒门学子和公益事业。

这种悄悄在做的好人好事早就应该传开了,却很少有人知道,可见瑶乡人的低调豁达。我们到村里后,他本人仍然在县里上班,但是乡里乡亲却来了不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述说着“易勤”的许多许多好处……

带着满满的感动离开村部大楼后,我们驱车前往该村的风景区孔雀湾。

纪岩村属于丹霞地貌区,这里是辰溪瑶乡最亮丽的奇特景观。它紧连着溆浦县的著名旅游区思蒙镇。十多年来,思蒙镇的旅游热潮已经如火如荼。但是按照地势走向,纪岩村应该是思蒙景区的上游。因为从纪岩村流过的金龙溪,流淌了数华里后就注入了思蒙河。再者,纪岩村的丹霞山峰大都高大雄伟,挺拔突兀,很有看点。而思蒙那边基本上是小山丘,……如果说“思蒙美景出纪岩”,也不为过。

为了发展纪岩旅游,辰溪县、后塘乡、村都投入了不少资金,如今已在孔雀湾开辟了风景区、搭建了农家乐,初步形成了纪岩丹霞地貌旅游的“气候”。

带着几多的眷念,我们踏上了归途。在飞驰的车上,我仍然努力地朝着瑶乡的方向回望,以求再睹风采。一路上难免浮想联翩并且真诚企盼:在新时代的春光沐浴下,480平方公里的瑶乡必将像孔雀开屏那样舞动它那美丽的翅膀!绿水青山人杰地灵的“上辰溪”也一定会大展她多姿多彩的广幅画卷,唱响奋战新征程的豪迈战歌!(熊开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