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新闻中心>乡镇动态>正文
舒远文:不做贫困户 要当致富人
来源:辰溪新闻网    作者:    编辑:刘群    时间:2020-08-17 17:32:15

红网辰溪站8月17日讯(通讯员 袁丽蓉 宋季鸿)八月的田畴沃野里,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充满着成熟的喜悦,承载了农民沉甸甸的希望。后塘瑶族乡前塘村村民舒远文,戴着草帽,驾驶着收割机穿梭于田间,随着机器的轰鸣,一排排的水稻被收割,留下整齐的稻茬。今天的脱贫故事,讲的就是这位黝黑的庄稼汉子。

历数舒远文的华丽转身,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点赞,从只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到今年种植水稻60多亩,大棚蔬菜20多亩,外加帮别人收稻谷,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如今一年纯收入7万多元,他不等不靠,凭着吃苦耐劳、勤奋学习,通过规模化种植彻底甩掉了贫困户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图片 2.jpg

(舒远文在田里收稻谷)

“现在种大棚蔬菜,国家有补贴;种粮食,国家有粮补,做到了种粮大户,国家也有补贴。这么多好政策,这么多帮助,我们再不做好都对不起自己。”舒远文一边笑呵呵地说着,一边麻溜地田里操作收割机。看着这一幕,谁能想到他几年前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呢?舒远文的妻子舒二兰告诉记者,他家条件一直很差,后来又因要供养两个女儿读书,两口子也没什么技术特长,家中更加一贫如洗,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想起往日的生活,就觉得好苦。一年只称一斤7两肉,屋内破烂不堪,下大雨就怕风把房子吹倒。”

2014年,舒远文被纳入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乡村两级和帮扶干部的上门沟通,得知他肯想肯干有动力,立即对他进行了一系列对应的帮扶措施,送谷种、送化肥、做培训、作指导,从经济帮扶到技术帮扶一应俱全,同时对他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在富民政策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帮扶下舒远文积极参加科技培训班,拓宽了视野,树立了信心。

勤劳的人总不愁没有饭吃,但想靠种田发家致富,光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远远不够,还要懂技术、会经营。于是舒远文便一头钻进农业科技里,经常看书看到睡着。

图片 3.jpg

(舒远文看书学习)

“我都睡了一觉起来,他都还在看书,有时候还看着看着就那么睡着了。”舒二兰自豪地说,“科技书、袁隆平的书,就爱看那些。对他是真有好处,他什么都能学到,真的非常的聪明。”

技术越来越成熟后,舒远文开始大胆尝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他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又向亲朋好友借款,凑足20余万元,购置了两台大型收割机和犁田机。

“人一天能做多少活?机子一天可以收、耕几十亩!农机买来都有说明书,我看一下就会了,开久了自己都会修了。家里书也多得很,农业书、机械书、维修书都有。想在这方面发展,肯定就要加油学。”舒远文拎起工具箱,去给刚刚干完农活的收割机“问诊”,看到丈夫勤劳努力的背影,看着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舒二兰十分欣慰地说,“我生在了好时代,找了个好丈夫,遇上了好政策。我真的很幸福了。”

图片 4.jpg

(修理收割机)

从3亩到10亩,从10亩到80亩,舒远文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带着一颗诚心,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如今的他,已经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撑起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实现了从贫困户到种粮大户的蝶变。他说,“现在想做什么就可以做,国家扶贫政策帮助你,你自己就大胆去发展,拼命去做。以前饭都吃不上,现一年几万斤谷,吃都吃不完。”

一人富,不算富。舒远文深刻体会到缺乏知识技术的无奈,看着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邻居们大多还没有真正稳定的收入,他就想带动他们一起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今年7月,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舒远文成立了辰溪县瑶乡远文生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我计划在今年年底把我们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小区的81户老乡全部集中起来,每户种一亩,一共81亩。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把他们带动起来,让大家发家致富。”

图片 6.jpg

(舒远文在自己的大棚里清理杂草)

如今,舒远文一家人的幸福之路已经是越走越宽。从曾经村里出了名的穷人家,到现在的脱贫示范户,舒远文一家凭靠勤劳的双手,借助政策的东风,跑赢了生活,战胜了命运,成为了自己命运的掌舵者。

【责编  黄嘉】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