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传宽 摄
在辰溪城东七里亭的双溪水面上,有一座石拱桥,灰白色的桥拱倒影与桥身相合,像一轮满月落入水面,波光闪烁,树影婆裟。辰溪人都称这座桥为“磨音桥”。该桥为半圆单拱石桥,始建于清代,为南北走向,桥长约14米,宽为4米,高约7米,桥面铺青石板,桥两端为石阶,桥两端可拾阶而上,方便行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它还有另外两个名字,一个叫“骂鹰桥”,另一个叫“莫言桥”。一桥三个名!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中的来历是这样的。
陈一博 摄
先说第一个名字:“磨音桥”。因为这条美丽的双溪旧时水量充沛,人们充分利用水的能源,沿溪建立了许多水碾和水磨,因此处水流落差大,水量充足,所以这里的碾坊和水磨规模最大。那时周围村庄和辰溪城内人家的谷米大多运到这里来加工,因为数量多加工的质量好,碾坊里的碾子和石磨常常日夜不停,长旋不息的石磨发出一种低沉悠长的声音,这声音和着桥下的淙淙流水声,就想一位年轻女子在唱歌,悦耳动听,于是,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作了“磨音桥”。
罗教益 摄
陈一博 摄
可为什么又叫“骂音桥”呢?这有另外一个传说:早年,这桥边住着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老婆婆无儿无女,靠喂养鸡鹅为生。在离溪不远的大岩山悬崖上,栖息着一群老鹰,老鹰在为寻找到其他事物时,就常常飞来叼吃老婆婆的鸡崽鹅崽,每当老鹰叼走鸡崽鹅崽时,老婆婆就会手持“响竹篙”,站到桥上对着大岩山高声咒骂,往往一骂旧是大半天,骂得声嘶力竭泪流满面,过往行人都很同情这位老婆婆,日子一长,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作了“骂音桥”。
陈一博 摄
至于“莫言桥”这个名字,应是最早的桥名了。据说在清乾隆年间,辰阳城东的大岩山纯阳洞理住有一位老道士。这位道士潜心修炼,善行乡里,因为懂医术,所以常常为百姓解除病痛,很受民众爱戴。老道士所修行的纯阳洞位于双溪左岸,每逢春夏季节,双溪洪水暴涨,因为溪上无桥,商旅行人不能通过,常有行人和牲畜为了过溪被洪水卷走,老道士见了非常焦急苦恼,于是暗下决心在溪上造桥一座。老道花了近十年的时间,终于募集够了修健桥梁的款项,乾隆十二年秋天,终于建成了一座秀美大方的石拱桥,石桥横跨双溪之上。弯弯的桥拱与水面上的倒影相联,如一轮满月高挂天际,过往行人不再视溪水如猛虎,来去自由,恶水终变坦途。桥成之日,人们欢天喜地前来庆贺,大家请老道士为桥起个名字,并且提议将老道士募集善款、修建桥梁的事迹勒碑纪念,以传百世。但人们的提议被老道士一一谢绝,老道士说,如果为了叫起来方便,要起一个桥名,那就叫“莫言桥”吧。老道士说:处无为之事,行莫言之教。建一座小小桥梁,只不过是一件小事,不足挂齿,我们要多多行善,不求名利,这桥就叫作“莫言桥”吧。这就是“莫言桥”的来历。
【责编 邓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