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辰溪站4月18日讯(记者 杨娟)“辣椒400公斤、黄瓜500公斤、茄子100公斤......”5月17日,天刚蒙蒙亮,辰溪县红成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唐红成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和社员们一起将新鲜采摘的蔬菜瓜果搬上前来收购的货车。
“现在正是蔬菜瓜果上市的旺季,我们这里每天清早都有客商来收购,忙都忙不赢!”唐红成从福满家超市采购员安建波手中接过7000元的货款,高兴地说道。
辰溪县红成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唐红成带领社员在茄子大棚里劳作
今年48岁的唐红成是辰溪县潭湾镇石牌村人,现担任石牌村村主任。14岁那年,唐红成步入建筑行业,他从学徒做起,扛过水泥,吃过馊饭馊菜,当过包工头......30多年摸爬滚打,不仅培养了唐红成吃苦耐劳的性格,同时也铸就了他敏锐的商业眼光。
潭湾镇石牌村地处锦江河畔,距离辰溪县城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质肥沃,水源、阳光充足,特别适宜发展种养殖业。2014年,在建筑行业没有以前那么景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大好的情况下,唐红成决定放弃老本行,回到石牌村,开启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
创办家庭农场国家有政策支持,市场有需求,石牌村有条件,自己有理想,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唐红成回乡后,立足本地资源、对接市场需求,“瞄”准了家庭农场这片“商机”。
在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唐红成果断地投入400万元资金,从全村300余户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200亩,在辰溪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建了178个蔬菜大棚,花费15万元建了4个钢架大棚,创办了集种植蔬菜、瓜果、水稻,养殖稻花鱼、鸡、鸭等为一体的辰溪县红成家庭农场。
创业难,对于唐红成这个不懂种植的“门外汉”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由于不善于经营管理,刚刚下种的辣椒、黄瓜等蔬菜不仅遇到了技术难题,同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冰雹,大多数大棚都遭到破坏,损失达到80多万元,急坏了唐红成这个“粗大汉”。
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唐红成到安江农校等地学习技术,并多次赴辰溪千里坪蔬菜基地学习经验。“取经”回来后,他请教专家“实地操作”,有时就干脆睡在蔬菜基地,并且每天跑各大超市,了解市场需求。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之后,唐红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引进适销对路的品种,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不仅产量销量一路“飘红”,而且这些绿色食品非常受市场欢迎,价格比一般的蔬菜还高一点,农场第一年就实现创收200万元。初尝甜头的唐红成进一步坚定了扩大经营规模、打造“蔬菜王国”的想法。
葡萄基地
说干就干。2015年,在辰溪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帮助、技术扶持下,唐红成带头成立了辰溪县红成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60余户,采用“合作社+基地+市场”的精准扶贫模式,与县内的福满家、佳惠超市,怀化、长沙等地的经销商建立了固定的客商关系。2016年,红成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年产蔬菜10万斤、西瓜5万斤、稻谷20万斤,年利润达到了85万余元,带动社员及周边群众人均年收入至少增加3000元。
挂满枝头的黄瓜
即将上市的西瓜
初夏时节,走进辰溪县红成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放眼望去都是覆盖着白色薄膜的蔬菜大棚,棚内硕果累累,棚外瓜果飘香,社员们有的在采摘成熟的瓜果、有的在剪枝丫......一片繁忙的场景。
“在这里做工离家近,方便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伴,每月至少有1、2千元的固定工资,加上年底的股东分红、土地租金收入,比自己种地强多了!”走进西瓜大棚,社员唐喜珍正在熟练地割草。
今年60出头的唐喜珍是县里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就加入了合作社,流转了1亩土地给合作社。她掰着手指头算起了“收入账”,说一亩大棚西瓜利润大概有7、8千元,种田只有7、8百元,在这里上班一年至少有1万多元的收入,自己比较满意。
“加入合作社,不仅收入有了保障,平时还可以发挥一技之长......”今年64岁的石牌村退伍军人邓光明,是合作社一员,虽然已经退伍40年了,但他退伍不褪色,依旧保持军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是合作社成员的中坚力量。
目前,合作社共有30名退伍军人、34户贫困群众,他们像唐喜珍、邓光明一样,按照平均每天90元的标准领取工资,再加上每亩4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年底2比8的股东分红收入,摆脱了过去紧巴巴的苦日子,合作社也逐渐成为该村退伍军人的就业基地、贫困群众的圆梦家园。
“作为一名村干部,我有责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我们建立合作社的初衷也是如此,并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忙了整个上午,已是满头大汗的唐红成乐呵呵地表示,合作社的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今年计划扩大到2000亩,并逐步发展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旅游、生态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农庄,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吸纳更多群众加入,让大家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