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新闻>正文
辰溪最美家风—五宝田村:耕读正心 勤俭兴家
来源:怀化电视台    作者: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6-08-03 17:57:05

  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之一。五宝田村的五宝指的是叠翠的乌泡山、环绕的玉带河、飞挑的白檐瓦、静谧的青石阶和当地萧氏族人传颂了三百余年的耕读家声。

 

古村五宝田

  古村五宝田地处辰溪、溆浦、中方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居民九成姓肖,根据族谱的记载,他们是西汉“开国名相”萧何的后人。清康熙年间,萧氏第二十三代族人萧宗安,携家眷和财富迁到五宝田定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名相之后的荣耀与千年传承的“文脉”,让这里的萧氏子孙依旧恪守着《萧氏族谱》中“重勤俭、戒非为、爱国家、睦宗族、亲相邻、孝父母、亲兄弟”的二十一字祖训。经过数百年的承袭,各家各房根据发家兴业的经历与感悟,衍生出了各不相同的家规家训,但不论文意修辞如何变化,首重“勤俭”依旧是其中的核心规条。

 

耕读所

 

萧氏族训

  通常来说,一座传统的村落,总会将最重要的建筑放在村口的位置,要么是宗祠,要么是庙宇,据说这样的布置能够藏风聚气,福泽后人。而五宝田村的村口,却是这样一幢颇为奇特的建筑,村里人叫它“耕读所”。

  81岁高龄的肖守造,是萧氏一族迁居五宝田后的第十代族人,与耕读所比邻而居了一辈子的肖守造,对这里的环境与变迁了如指掌。肖老表示,建立耕读所,是为了告诫萧氏子孙要耕读兴家,勤俭持家

  三百多年以来,“耕读兴家,勤俭持家”就是萧氏子孙一代代恪守、一代代传承的基本准则。数百年前,初到五宝田的萧宗安,所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兴建大屋豪宅,而是选定了一块“背倚龙脉,环伺碧水”的聚福之地,聘请邵阳一带的能工巧匠,耗时三年建了这幢“下层为谷仓圈舍,上层为私塾礼堂”的建筑,取名“耕读所”。从此,“楼上读书以正心,楼下耕耘以谋生”便成了五宝田萧家人繁衍生息的法则。

  对多数传统的大家族而言,读书的“雅”与耕作的“俗”只存在于各自的区域和阶层,从未有像萧氏族人这样,让二者在空间上能够如此紧密的结合。“耕罢有书读,学足勤劳作”,耕与读就这样成了萧家人年复一年延续的生活主题。

 

“三余余三”

  耕读所初建时便已立下“族学族养”的规矩,并传承下来。耕读所不仅给予族人更加纯粹的求学空间,更重要的是籍此传承萧家人精神深处的核心价值。三余余三先人训, 三更灯火五更鸡。发奋攻读勤为径, 男耕女织耀兰陵。在五宝田村,萧家子孙每日都会诵读这一首族训启蒙诗。启蒙诗首句中的“三余余三”,正是萧家人一代代恪守的行为准则。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也”。余三, 即“三年之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之耕而余三年之粮,以避饥荒”。就是说不管学者或是务农者, 都要勤加努力学习,不要浪费光阴时间。

  五宝田村虽然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但自古以来就是湖广主要的桐油产地。五宝田的萧家人从白手起家到富甲一方,不仅得益于桐油贸易的兴盛,更得益于 “业精于勤,不勤则怠,怠则必荒”的族训。不论是“三余”要求的“珍惜时光”,还是“余三”当中包含的“未雨绸缪”,归结起来都是对“勤”的具体要求。因此,五宝田的萧家人形成了“以勤为荣、以惰为耻”的民风家风。肖守造年幼时家中富足,常常施以饭菜,供养穷困乡亲。但是,每逢村中好吃懒做的族人上门蹭饭,家人便按照祖上传下的规矩,以“有饭无菜”对待。

 

平静的古村生活

  “有饭无菜”即为“吃白食”之意,萧家人便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鞭策族人“自力更生,勤劳置业”,因此,五宝田数百年来鲜有懒惰之人。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耕读所里依旧坚守着“修身正心”的传统,不同的是青年口中吟唱的《朱子家训》变成了“满腔热血”。

  尽管湘西会战的炮火最终没有波及到五宝田,但在那一段时光里,耕读所中每日都会传出萧家青年激昂的抗日歌声。

  国难当头,五宝田的萧家大户,也不断出资出力、支援抗战,涌现了萧洪量、萧守资等一批爱国人士。“小勤兴家、大勤救国”,战火中的萧家子孙,展现的正是“勤于救国”家族风骨。解放后,耕读所依旧延续着传统的功能和使命,只是名字改作了“五宝田村小”。肖守文是新中国第一批在耕读所里任教的老师之一,在那里成长起来的他,给孩子上的第一课,便是珍惜光阴。

  26年的光阴,在肖守文与黑板之间悄然滑过。退休后的肖守文本应安逸度日,但他却自学起了书法,并戏言“生命不息、勤学不止”,二十年来已然颇有成就。如今,村里的孩子们都去了更远的镇上读书,耕读所归于平凡。每年寒暑假来临,肖守文都会亲手写一些经典警句,贴到耕读所的廊坊之间,以供归来的孩子们诵读。兴许在他的心中,耕读所中的吟唱,从未停止。

  作为富甲一方的望族,萧氏族人中既不缺乏勤劳朴实的守业人,更不欠缺开拓进取的创业者,在清末民初那个跌宕的年代里,不少萧家子孙走出了重重大山,接受新时代的洗礼。我身后这一幢建于1881年的欧式大宅,兴许就是那样一段传奇的见证。

  肖利军是大宅的第五代传人,尽管家族的更迭模糊了曾祖先辈的姓名,但那一辈人成就的辉煌,却在口口相传中,给肖利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肖利军表示,听闻听父辈说 ,曾祖留过洋,在大城市读书,生意做到海外去了,赚了钱,在外面见过世面 回来就修了村里独一无二的欧式建筑。

  清王朝的最后几十年,社会的变革越发快速。作为望族的萧家人,敏感地把握到了让家族更上一层楼的时代脉搏。于是,那一段岁月里的五宝田,耕读所的课堂里,勤奋求知的少年座无虚席,成年的男丁尽皆在外闯荡。据说肖利军的曾祖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朴精致的五宝田古建筑群(吴飐摄)

五宝田古建筑

古村喜迎四方客

  “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勇气,成就了肖利军曾祖父“纵横苏沪、放眼海外”的辉煌,被公认为当时的 “五宝田八大家之首”。也正是祖上这一段传奇的经历,让肖利军祖传的家训里,除了“勤俭兴家”之外,还添入了一条“勤恳兴业”。几年前,随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加快,肖利军看到了一丝商机,他与兄弟们一合计,用家里的欧式老屋,开了五宝田村第一家农家乐。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效仿肖利军做起了农家乐生意,尽管来到村里的游客并不多,但他们每天依旧一丝不苟的经营着,就像村里的祖辈,用勤劳耕耘着家业。逝者如斯,岁月静好,从过去到现在,五宝田的萧家人对时光的珍重,对勤俭的恪守,始终如一。

  从“三余余三”的耕读家声,到“兴业创业”的时代主题,一个“勤”字,贯穿了五宝田人数百年来恪守的精神信仰;尽管当下,五宝田人的生活早已归于安宁和平静,但在即将到来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中,五宝田人又将以勤劳的双手打造怎样的传奇呢,我们拭目以待。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 毛文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