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在传承手艺外,还有一个责任,就是留住这些传统老工艺,记住文化的溯源。这是我这几天一直琢磨的工匠精神……”
工匠杨世权:磨砺“秤砣”27年
杨世权在车间浇铸灌模
杨世权利用高聚酯材料代替木料改良模具
将秦始皇造型雕刻在秤砣上,让简单的秤砣不仅实用还美观
红网辰溪站4月28日讯(记者 吴飐)“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能坐得起冷板凳,守得住寂寞,凡事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又不能因循守旧,在传承的基础上要创新、钻研,突破自我。”4月28日,记者在辰溪县老城柳树湾的一栋小楼里,见到了有湖南“秤砣王”美誉的杨世权。一听记者来意,这位做了27年秤砣的铁匠,侃侃而谈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
柳树湾街是沅江一条依镇傍水的河街。在航运繁盛的时代,昔日河里船上的铁锚、铁钉、铁链、车叶子等铁器货经常要铁匠加工,因此河街上几家铁匠铺生意十分红火。杨世权先祖曾为曾国藩的湘军大营打造过兵器,杨世权子承父业,成为杨记铁匠铺的第六代掌门。1989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世权转产做起了秤砣。
秤砣学名砝码,属于衡器的两大主件之一,有大小9种规格。“这制造秤砣是件精密的活儿,重了轻了都会乱套,国家标准每公斤不得超过正负0.1克。还有,做秤不做砣,做砣不做秤,否则,就做成了黑心秤。”杨世权一脸认真地说道。
“手工艺人凭手艺讨生活,没有两把刷子,怎能在这个行业里混下去。”了解杨世权的人都觉得:他这人手艺好,脑筋活,肯钻研,想法多,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经过不断努力和尝试,他将传统沙模浇铸改成钢模浇铸,实心砣改成空心砣,将32道工序压缩成化铁、浇铸、抛丸、校准、油漆5道。不光节约了时间,还节省一半成本。“当年我就靠着这项技术在全国一枝独秀。”杨世权坦言,琢磨这道工艺花了不少心思,夜以继日,寝食不安,白发骤生,最后通过计量部门鉴定,这批秤砣型号齐全,计量精准。
“把手里的活做到极致,是我对工匠精神最初的理解。”80年代,杨世权的秤砣厂红火得不得了。他是柳树湾街的企业明星,也是早期的万元户。然而,近些年,随着电子秤、小型合式秤普及,杆秤的市场份额急剧压缩,以生产秤砣营生的工厂举步维艰,不少企业纷纷倒闭歇业。在大环境下,杨世权的秤砣厂由以往的年产1000 吨跌落至300吨,效益每况愈下。不少人劝杨世权改行,老杨不仅不听劝,还一门心思的做起了秤砣模具设计改良。他用不易变形、防潮防水的高聚酯材料代替木头做模,返璞归真,创新地在模具上设计雕琢出秦始皇的头像。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个‘衡’就是指重量。我和秤砣打了27年交道,现在湖南专门生产秤砣的厂就我一家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个秤砣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杨世权收藏了自清代以来不同规格形状的秤砣20多个,他非常清楚时代发展趋势下,秤砣淡出历史舞台的现实。但在他眼中,秤砣的文化意义远远高于其实际用途。
“工匠在传承手艺外,还有一个责任,就是留住这些传统老工艺,记住文化的溯源。这是我这几天一直琢磨的工匠精神。”杨世权拿起电动凿子一刀刀将秦始皇头像精细地雕刻在模具上,向记者道出了他对工匠精神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