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哲人说过:有的人虽然走了,他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有的人虽然活着,他却已被人们所遗忘。我的恩师宋先碧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时时铭刻在我的心里,抹之不去,他的深情厚谊让我难以忘怀。
一
1982年,高中毕业的我,怀揣梦靥般的憧憬,有幸参加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上帝很关顾我,又让我如愿以偿地成为金融行业的一员,在黔阳地区银行干训班经过短短的三个月培训学习之后,我被分配到人生起步的第一站—后塘乡信用社。
报到的前一天晚上,我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生怕自己新进信用社对业务不熟悉,兴奋的是曾经梦想从事金融行业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说实话,我很感谢命运,在梦里都发出了笑声。
第二天,母亲为我准备了一套铺盖,吃过早餐,我独自上路,带着父母的嘱咐和自己简单的行囊懵懵懂懂地直奔后塘信用社。人逢喜事精神爽,一路上,我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步伐矫健,看天天蓝,看云云白,看什么都顺眼,眼看离信用社越来越近了,心跳突然加速,有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忍不住流下了幸福的泪花。刚到门口,一位30多岁的中年人走了出来,他双手接过我的行礼,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关心地问我是不是走累了。这位就是当时担任该信用社负责人的宋先碧主任。初次见面,他那张慈祥的脸庞及和蔼可亲的笑容,若春风拂面,一下子打消了我一路上忐忑不安的紧张心情和顾虑,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这美好的第一印象成为我们师徒之间日后交往的奠基石,多年来相互之间凝聚的深厚友情便成为我深深怀念这位恩师的理由所在。
二
缘分就这样把我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都在食堂里就餐,同吃一锅饭菜。他离家虽然不远,为了照顾我们,他经常吃住在单位,在生活和工作上他就像亲兄长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有时从家里带来什么好吃的,都与我们一同分享,我们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只要他知道了,都会鼎力相助。我家在仙人湾乡龙虎溪村,离家有三十多里路程,那时交通不便,没有什么客车,如果没便车的话,回家一趟基本上要步行二十多里,到了黄溪口,再搭船十几里,方可到家,确实不容易。其实初来窄到,想家的心情还是很迫切的。我每次回家,师傅再忙也要用自行车把我送到黄溪口。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工作之余还剩下大把的时间,师傅总是嘱咐我别浪费空余时间,要求我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他说:“年青人多学点知识好,提高文化水平,多长点本事,强盗抢不去,小偷偷不走,都是自己的。”他幽默的话语激励着我,从此,我几乎把自己的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偶尔也与一些年青人去学校打打篮球或散散步。
那时,业务工作全靠手工操作,没有电脑,报表靠用手抄抄写写,统计数据或算账用的工具是算盘,算盘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家伙。上班的第一天,当我看到别人手指灵巧地拔动算盘珠子,并听到拔动算盘珠子发出那种“噼噼啪啪”的美妙动听声音时,我心里很是羡慕,我也学着别人的样子,将算盘象模象样地摆在面前,手指却不知如何动弹了,心里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驾驭这些珠子,感觉到手指比脚趾还要笨拙,真让我感到有点难以为情,生怕别人笑话我,干脆坐到一边去打,我的一举一动已被细心的师傅观察出来了,他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便主动走到我的面前,笑眯眯地看着我,有意看我打算盘,他一看,我心里越发紧张了。见状,他安慰我说:“不要急,慢慢来吧。什么事都有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有个高中文化,学什么都不成问题了。”他这么一说,我心里压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也有了信心。吃过晚饭,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里,给我倒了一杯热茶,随后又拿出一把算盘递给我,亲切地说:“晚饭吃了,今天下雨,反正没事,我叫你一点打算盘的技术如何。”我心里不知说什么是好,赶忙点头,连声说了几个好字。他又找出了一份珠算练习资料给我,这是算盘考级的资料,上面是密密度麻麻的阿拉伯数字。他自己先熟练地演习了一遍,他的动作很娴熟,不到两份钟,就把那上面的数字打完了。然后将算盘递给我,手把手地教我一行一行地加减这些数字。他一边教我动手拔算盘珠子,一边要我跟着他念着珠算口诀,他非常有耐心,我因为初学,心里紧张,有时也难免把数字打错,师傅总是和颜悦色地说:“没关系。错了再打一遍就是。”有时一组数字,他反复要我打十遍至二十遍,直到我打得又准又快,他才肯放过我。从此,他每天晚上都要求我至少抽出两个小时练习珠算操作技术。经过一个月的刻苦训练,珠算的加减乘除方法我都熟练掌握了,而且还熟能生巧了,师傅夸我接受能力强,东西学得快。我认为师傅那么关心我,我应该下功夫用心去学,不然对不住师傅。当然,更加对不起自己,珠算是业务的基础,搞金融工作就是与数字打交道,如果连数字都搞不准确,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丢自己的丑。说实话,我也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做任何事情不愿意服输。在以后业务工作中取得的点滴成绩与我师傅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师傅除了教我业务知识之外,更多的是教我如何做人。平时,他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做好事首先要学会做人。他还说一个人的品行很重要,要讲诚信,要讲情义,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尤其是年轻人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自己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三
师傅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年轻时候的师傅就好学上进,他脑瓜子十分灵活,记忆力超强,学什么像什么,学什么会什么,许多东西过目不忘。他的珠算水平在全县是出名的,由于他勤学苦练,各项功底都很扎实。在当时全县基层信用社管理人才中是位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他先后五次参加了全县业务比赛,荣获4次单项第一,一次全能第一。
我师傅极富有敬业精神,对待工作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的。1982年年底,为了超额完成当年存款任务,晚上10点多钟了,他听别人说起该乡丹山村一农户白天交了公粮得了120元钱而不愿存的事,他叫了三个外勤人员,自己亲自带队步行20多里,连夜赶到农户家里,该农户见信用社主任这么晚了还主动上门为其服务,心里非常感动,农户还把为其儿子办婚事的1800元现金也全部存入了信用社。为了这笔存款,他花了整整一夜时间。其实,这样的事在他身上经常发生。在大事难事面前,他总是坦荡地说:“我是党员,要起好带头作用。”他干事有热情,有蛮劲,事不做好,他决不罢休。1983年夏天,师傅因在外面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而得了急性肠胃炎,在床上痛得满身是汗,我们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他却咬牙坚守着岗位。并对我们说:“任务要紧哦,我能坚持的。”他到卫生院买了几粒治病药吃了,又继续与我们一两同下乡去了。
八十年代,我师傅宋先碧成了辰溪信用社系统的一块金字招牌,他走到那里,那里的工作都会顺风顺水,业务蒸烝如上,深得领导的好评,深得同事的敬重,也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称赞。有人说他是有福之人,这时他准会笑着对人说:“吃亏就是福。”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在生活上省吃俭用。从事金融工作多年的他,凡是经他办理过的贷款业务没有形成一笔不良呆账。他年年是信用社系统先进个人,单位年年是先进集体。他的业绩,他的名誉,与他的为人、与他的智慧、与他的苦干实干加巧干精神是紧密相连接的。
作为信用社主任的他,虽然没有大权,但小权还是有的,作为“一家之长”,有些事他说了还是算数的。可他从不以权利谋私。那时,信用社员工用人有自然补录指标,他的两个小孩无论从年龄或文化程度来说都符合进入信用社工作的条件,但是为了照顾本区一位即将退休老同志的子女,他主动将名额让给了对方。他一生清正廉明,在贷款方面,或帮别人做什么好事,从不拿过别人一点好处。
四
他不但对同事对朋友亲和友善,他对父母孝顺,对妻子相敬如宾,对子女疼爱有加。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凡是能帮助别人的,他慷慨解囊,从不计较;乡亲们有什么红白喜事,他都会冲在前面,积极主动去帮助别人,亲力亲为,吃得苦耐得劳累。再说,他有人缘,也很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深得村民们的信赖。平时,村子里有什么纠分都会请他去调解,他为人正直,说话公道,办事公正,让群众心服口服。逢年过节,乡里的孤寡老人他都要带上礼物登门去拜访,亲切地向他们问寒问暖,他的话语让老人们心里温暖,他的行为让老人们感动。
同时,他也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对子女、对亲人要求十分严格。他家风清气正,和睦温馨,他家多次被当地政府部门评为文明家庭、五好模范家庭等荣誉称号。
2015年5月,我的师傅宋先碧因罹患肿瘤医治无效,他带着缱绻与遗憾不幸离开了人世,享年75岁。闻到噩耗,我伤心悲恸,泪如雨下。我带着我的家人立马赶到师傅灵堂里,向师傅行跪拜之礼。此时此刻,曾经我们师徒之间那些朝夕相处的亲切画面像放电影似的,一幕一幕地闪烁在我的脑海里,他那淳朴憨厚的笑脸,他那乐观开朗的笑声,他那高大的形象……。
师傅悄然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那份沉甸甸的恩重如山的情义;师傅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师傅走了,他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这种高尚的师者风范,将永远感染和激励着我们。
【编辑 张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