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就是那条从贵州铜仁梵净山远远流来的长河。梵净山又喊辰山。它巍峨逶迤,葳蕤苍翠,一片绿色世界。听说大山里叮咚的泉水,涓涓的细流宛如人的毛细血管稠密交错。辰在古汉语中就有龙的意思。千溪成河,百川归海。蜿蜒曲折的长河从突兀险峻的崇山峻岭里奔腾而下,犹如蛟龙入海,这大概就是辰河得名的由来吧!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生长在沅水河边一个叫辰阳的县城,县名是辰溪。千里沅江自东向西从城脚下流过,将县城分为南北两岸,我家住在北岸县城的河坎上。儿时喜欢坐轮渡到对河小路口丹山脚下的水边玩耍。丹山那刀削斧劈,峥嵘蓊郁的壮丽景色;山脚下那碧波荡漾的滔滔沅水常令我心旷神怡。为此,少年时代还写过一首《题丹山石壁》的小诗:“天生绝壁插江中,风雨沧桑千载同,世事兴衰如转毂,辰阳旖旎仍丝容。”至今还能忆起丹山脚下那一阵阵洄游上漩的波澜,形同少女美丽脸颊上的酒窝。那股水流波澜来自小路口和大路口之间那条向南流来,流入沅水的小河。
每年五月端午时节,沅水、小河同时涨潮。年少的我爱在河坎上看潮水。耳旁时常听到大人们唏嘘的观潮声:“呀!是对河麻阳河涨水了!”,“小河水比大河高一磴哩!”更有年长者这般说:“小河涨水大河满嘛。”那时候不清楚大人们所说的麻阳河或小河,就是辰河;更不清楚丹山脚下那一圈圈洄漩的涟漪,就是辰溪古八景之一的“辰水洄澜”。后来随着年岁增长和知识阅历的增多,我对辰河有了更多的了解:辰河就是县城对河从铜仁流来,经过麻阳、辰溪,于辰溪县大路口投入沅水怀抱的那条弯弯长河。辰河与沅水相汇后,形成沅水辰河。它绕过锦岩山脚那个号称“辰溪水门”的手拐子水湾后,扫头向北,一路清波绿浪,闪闪亮亮流向泸溪、沅陵、常德、注入“含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洞庭湖。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大陆和城邑的血脉;也是远古和陆路运输不发达年代,人们长途出行的交通枢纽。“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出自屈原《涉江》。诗中的“枉渚”指常德。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乘着白帆木舟,朔辰河而上,须冉飘飘,迎风踏浪来到辰阳的身影。屈原从常德来到辰阳后,在辰阳住了一晚,翌日继续上行,数日后,抵达溆浦。上述行程有诗为证: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岭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屈原在沅水辰河流域长达十余年的流放生活,写下了无数泣风雨、惊鬼神的壮丽诗篇。“朝吾将济白水兮,登阆风而榭马”。屈原此声吟唱,留给后人无限想象。因为:“阆风”,指失传千年的昆仑山(据考证,古代昆仑山就是指辰河岸边的大酉山);“白水”,指沅陵县的白河。也就是现在的酉水……
无独有偶。千余年后,唐代诗人王昌龄也在天宝七年(748年)自江宁出发,于次年春抵达武陵,朔辰河而上奔赴溆州龙标(今洪江市)任县尉。当船上行至辰溪大路口时,遇到故乡旧友,遂赠诗《送吴十九往沅陵》:“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惟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为历代文人行吟辰河留下了又一笔千古文墨。
现代文豪沈从文对辰河更是一往情深,了如指掌。他14岁后,就随地方土著部队辗转湘川边境,常年行船沅水辰河上(这段生活后来写成《从文自传》)。辰河流域的人事,山川风物在他的笔下是多么的恬静明朗。《泸溪·浦市·箱子岩》他写道:“在浦市镇头向东北望,可以看见远山上一个白塔,尖尖的向透蓝天空矗着。白塔属辰溪县风水,位置在辰溪县下边一点……箱子岩也是一列五色斑驳的石壁,长约三四里。石壁临江一面崭削如割切,河水深而碧,出大鱼,因而渔船也多……”而在《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里对石马湾的描写又是如此空灵美妙:“有一个地方名‘失马湾’,四周是山,山下有大小村落无数,都隐在树丛中,河面宽而平,平潭中黄昏时静寂无声,惟见水鸟掠水飞去,消失在烟浦里……”。沈从文在沅水辰河上闯荡了五年,20岁时去了北平。一九三四年冬天,他因母亲病危从北平回湘西,又一次从辰河坐船,上行麻阳,转到家乡凤凰县。此时他已去乡18年。行船辰河,两岸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再次复活在他的脑海,积淀于日后的作品中。长篇小说《长河集》就是以麻阳吕家坪水码头为背景,写地方上一些平凡的人和事。小说中,吕家坪清澈的萝卜溪,大桔园碗口大火红的桔子,桔园主人滕长顺,喜欢跑跑跳跳的“黑中俏”夭夭,“枫树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以及世故老道的商会会长等诸多的人物和景致,皆能深深地刻印在读者的心田。
文学寻梦无疑是文墨魅力的充分彰显。一次与她的偶然巧遇,让我对此深有感受。今年7月某一天,凤凰人陈曼姝来辰溪采风,了解和拍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水。陈曼姝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她在北门阁超市买衣服时,问我打工的妻子:萝卜溪在哪里?沈从文笔下的辰溪山水在哪里?因妻子知道我平时喜欢文学,爱看沈从文著作,于是打电话要我为陈当向导。我与陈会面后,只见她秀发披肩,脸蛋红润,着一件钴蓝色镶少许银丝连衣裙,高挑的身材,曲线隆起。一阵寒暄后,我告诉她萝卜溪在麻阳吕家坪,沈老笔下的辰溪山水,除石马湾远离县城外,其余几处都在城内。尔后,我和她及她司机一起上专车,从城西锦岩山开始,沿辰河朝东头趋车,依次拍下了斤丝潭边的锦岩山;悬空半壁的丹山寺;揖舟而渡的中南门码头等景物。因石马湾离县城太远,她自己去。当她在中南门码头“长枪短炮”咔嚓咔嚓狂拍时,我向她介绍了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当年写生该码头时的情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冠中赴武陵源采风写生,路过辰溪,在中南门码头等候轮渡时,展纸泼墨,画下《辰溪古渡》。画面上:对河插江壁立的丹山若隐若现,石白如玉。近景中,码头石级陡峭蜿蜒,江边的石坎突兀峻峭,崖坎上的吊脚木楼拔河临风,清澈的江面上,三两只白帆木舟横江而来。大写意丹青,美轮美奂。陈曼姝一边听我介绍,一边凝视江上,频频说道:太美了!太美了!
是啊!辰河的确很美。去年金秋十月,县诗协三位文友邀我乘一艘机动渔船,从辰阳镇到泸溪县沿河揽胜。从大码头出发,船过锦岩山,至渔潭便踏上了马子桥滩头的风浪。颠簸十余里水路后,江面平静下来,沿途两岸我们欣赏到:上洞口在半壁腰间,下洞口亲吻沅水的鹿耳洞;白花花突兀挺拔,直冲云霄的白龙岩;惟妙惟肖在沅水边饮水的马嘴岩;以及洞里一股蓝幽幽的泉水直泻沅江的蓝泉洞,十里画壁真是美不胜收。
辰河不但拥有满河的旖旎风光,而且还蕴藏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和民俗文化:伏羲女娲的龙凤文化,善卷礼让的道德文化,“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大酉藏书文化,农耕火种的盘瓠文化以及神秘莫测的巫傩文化等,而大酉山系李闯王坟,穆天子墓,诸阁屯兵处和丹山峭壁上那达官文人题咏的千古诗文,更为古老辰阳旅游开发留下了诸多人文景观。基于此,辰溪县“辰河文化社”应运而生。今年6月26日成立那天,文学组、美术组、摄影组、书法组、音乐组,文化社近百位作者济济一堂,畅谈辰河,相互共勉。市、县文联领导对“辰河文化社”也寄予厚望,并提出了“定位精准,多出佳作”创作要求。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只要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发奋创作,定能将“辰河文化社”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坚实地立足于文艺创作领域。
【责编 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