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人文旅游>正文
三屯探秘
来源:    作者:刘本杰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4-05-19 09:21:59

  位于辰溪县域东方的谭家场乡,其境内山高林密,溪流纵横,风光旖旎。群山峻岭间散布着数块山间小盆地,其名分别为道光屯、柘木屯、王洋屯,县人统称为“三屯”。

  什么叫“屯”呢?“屯”字的本义是“包起来”或“围起来”的意思。它是从《周易》屯卦卦象而来。屯卦以二阳爻为主。从爻位上看,三爻为武,,六三以阴居阳,阴爻从静,所以屯卦有息兵不进,休养生息,集聚力量之义。我国很早就有“军屯”、“屯垦”之说,如《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屯大泽乡。”再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等等。

  那么辰溪县谭家场乡的这三个屯起于何时,其源流沿革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鲜有人知。出于对三屯的好奇,近来笔者对它们进行了一次粗浅的调查,对其历史渊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将所获资料公诸于后,以飨读者。

 

辰阳三屯——柘木屯

 

  据柘木屯潘氏族谱记载,三屯起始于明代早期,明永乐元年(1403),湘西地区瑶苗造反,朝廷派都指挥兼左营将军卢志率十六位偏将前往平叛。次年八蛮平定,明皇嘉奖,其中三位偏将班师回朝,余九姓军事统领就地安置,他们在柿溪分赃脑分发战利品和朝廷的奖品,并且插标为记,分封土地划分地盘。其中潘姓世祖潘志麒(小名潘四儿)分享道光、柘木两屯,“乃排除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屯田屯军,以贡朝廷。”

  经查县志(道光版)卷五,《武功》:“洪武五年(1372)壬子春正月,辰澧诸蛮乱,帝命邓愈为征南将军,愈命将四出,指挥使吴复攻九溪,辰州诸蛮悉平。”

  又记:(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五溪蛮乱,江夏侯周德兴已老,力不能行,帝壮而遣之,德兴率指挥佥事张铨等至,五溪蛮悉散”这里的记载与潘氏族谱的记载有些出入,一是时间不符,二是人物不同。据《明史》记载:洪武五年春,正月癸丑,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卫国公邓愈为征南将军,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良副之,分道讨湖南广西洞蛮……庚子,邓愈平散毛诸洞蛮,……王寅吴良平靖州蛮。又载:“洪武十四年,五月,五溪蛮叛,江夏侯周德兴讨平之”。“秋八月,丙午,周德兴移师讨施州蛮,平之”。从这里可以得知县志与明史的记载是基本相符的。那么作为一个族氏的志书——谱牒,所记本应细微详实,为何与国家大志不符呢?笔者考虑,可能出于如下原因:都指挥使卢志,由于品衔较低,潘氏族谱记载:带领三千镇勇前往平叛。并非主帅,所以可能被史料所忽略。二是永乐间这次叛乱规模不大,未作记载。三是当初卢志等人于洪武十四年随大军西征,乱平之后,留驻贵州一带,数年后回师辰溪等地。这个推测可以从《卢氏族谱》中得到印证:“因湖南八蛮造反,(卢志)奉旨带兵征剿于贵州省思州府。其子永乐二年移湖南省辰州府辰溪县镇守,大地名梓溪屯。”根据这条记载,三屯肇创于明永乐二年应当是可信的。

 

辰阳三屯——道光屯

 

  三屯的地名由来:道光屯: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容易使人认为这个屯是清代道光年间所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清道光元年与明永乐二年其间相差了四百一十七年,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的《辰溪县志》,对于道光屯己有明确记载,只不过是稍有差异,它写的是“道观屯”。如卷五《宗庙志》:“青龙庵,县东七十里,道观屯。”再如潘氏族谱中柘木屯古地名《三冲四园》所记:“道观冲,是柘木屯通往道观屯谭家场,溆浦冲坪、荷包湾的通道。”这些记载都说明道光屯远在清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而且当初是称之为“道观屯”的。至于为何现在被称为“道光屯”,笔者推测,由于“道观”与“道光”只一字之差,且“观”与“光”发音相近,所以在书写中极易笔误。特别是当一个朝代更替之际,更容易造成名称变异,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不足为奇。

  1935年12月1日,贺龙率红二军团第四师、第五师撤离辰溪县城后,东进溆浦,经修溪翻越芦坡、经桃田坳、石山关、铁炉冲、盐井到达道光屯。当晚宿营道光屯张家院子。次日清晨,在村外田坪里召开行军动员大会,而后进入溆浦。道光屯因此见证了工农红军史诗般的长征。

  道观屯现有500余户,1800余人。以张、潘、李姓为主。

  柘木屯,柘木,本是一种珍贵乔木,又名柘桑、文章树、柘子、野梅子、黄桑、山荔枝等。其质可入药,有化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其生长速度十分缓慢,在南方,100年才能长到20——30厘米直径,因此,这种树极为稀少,价格极其昂贵。因为其时其地就有这种特别珍贵的“柘树”,所以,屯就因树得名。

  柘木屯当年屯垦所获,纳军粮多,纳民粮少。从这一点来看,这里居集者主要还是军事人员。村内现今仍存有一口大山塘,约两亩水面,四周砌以块石,保存尚为完好。这口水塘如今仍然属于全村所共有。据说,早些年每逢这口水塘里收鱼时,分居于三屯及柿溪等地的九姓军人的后裔们还要来分鱼呢。

  据介绍,柘木屯在数十年前还保留着一种独特的过年习俗,就是每年除夕烧年纸,首先要到草树下焚香祭奠,而后才回室内堂屋祭祀天地先人。正月初一清晨,天尚未明就要吃早饭。这些习俗与县内民众的过年习惯是有区别的,经推测,可能与当年屯垦和征战有关。,

  柘木屯以潘、胡为主要大姓。现有人口1600余人。

  王洋屯。王洋屯原先并不叫王洋屯,而是叫“王羊坪”或“汪洋坪”。为什么叫“王羊坪”呢?也许当年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野生动物多,特别是“黄麂”多,因为当地方言“黄”“王”不分,因此就叫作“王羊坪”吧。为什么又叫“汪洋坪”呢?三屯当中,平地面积最宽田坝最好当属王洋屯。从村南的老屋场到村北的罗家,其平整水田约有好几百亩。一道小溪穿过田畴,进入村南一座石山阴河,流向溆浦。每逢大雨,溪水消泻不赢,田坪常被水淹,成为一片泽国,故名“汪洋坪”。对此,当地人有个说法,叫做“明来暗去”,说的就是这道溪水,虽然地方平坦,水土丰饶,但是没有出过十分有名的大财主,大官宦。]

  王洋屯有个“军田垅”,就是当年专种军粮的,这地方与柘木屯不同,每年缴纳的军粮少,民粮多。由此可见,这里军人相对要少一些。

 

辰阳三屯——王洋屯

 

  王洋屯舒家院子保存有两口古井,其井沿均用整块青石料雕凿而成。一大一小,大者直径约两尺多,小者约一尺五寸。在大井围墙上镶嵌有一块石碑,其铭文为:“禁立井泉,一议不准洗洒杂物,犯者重罚。乙未年合众共立。”两井泉水清澈甘甜,明静如镜。井沿默然,沉寂中透出苍凉。乙未年是按干支纪年排列的,六十年一个轮回,自明永乐元年至今己有610年,刚好十个甲子,明年便是乙未年,除此之外,还有九个,这个乙未究竟是哪一个呢?不得而知。

  王洋屯现有人口1400余人,主要大姓有罗、李、舒、张等姓氏。据八十二岁的舒清达介绍,王洋屯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瘟疫,原有王、杨、欧、瞿几姓人瘟疫中遭受了灭顶之灾,消失了。

  另外,据柘木屯潘明山先生介绍,过去在辰溪与溆浦交界一带,原有“五溪五屯”之说。除了道光、柘木、王洋三屯外,还有白岩屯和白雾屯,这两个屯在溆浦境内。

  顺着三屯的历史脉络,我们还可以伸延一下思维,柿溪境内的“石山关”,以及那里的“军家世”、“民家世”传说。还有沅水岸边的“军屯”、“屯里”(现在泸溪县境内)等等地名,都可以领略到“屯守驻扎”的时代风情。

  历史的长河滚滚流淌,时间的浪潮洗涤了岁月的尘埃,辰阳三屯的肇始者——九姓军人的具体姓氏如今已模糊不清。在他们后裔的脑海里只存留着一些隐约的背影,他们的文化个性也逐渐消失在同当地土著的融合之中。三屯,它是我县一种独特的、鲜为人知的地域文化现象。见证着600年前那个时代有关征战、迁徙、屯垦、繁洐的历史。

  【编辑 米承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