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人文旅游>正文
实业救国 善施为民——辰溪民国时期大实业家慈善家张季甫事迹
来源:县民政局    作者:向宏庆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4-05-12 10:55:02

  张季甫,于农历1897年7月1日出身在辰溪县辰阳镇上南门的张氏大户家庭。他有兄弟四人,长兄张簨甫,二哥张重甫,三哥张淑甫。张家在其祖父的操持和经营下,至晚清已富甲一方。到民国中期,张季甫和大哥、二哥和三哥合股创办的惠民公司、船业及张季甫创建的济民炼铁厂等实体经济已做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张氏雄厚的经济实体,为辰溪的财政增加了大量税赋,为穷苦百姓提供了数千岗位,为教育兴县作出了榜样,为中国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体经济 风生水起

  民国时期的辰溪,民生凋敝,经济落后,环境险恶,交通闭塞。1935年前,县境仅凭沅水、辰水与外界交流有无。虽有船溪驿和山塘驿等驿站古道,但物资集散由这羊肠小道靠人力肩挑背驼,显然无济于事;1935年后,虽有湘黔简易公路横穿县境,但因路况差和简陋的蒸汽动力汽车,负重爬行如蜗牛一般,一趟长沙来回就要20多天。因此,靠陆路发展辰溪物流也不理想。尽管如此,辰溪人们从不因为没有看见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世界而沮丧。有了煤矿、铁矿这些工矿企业,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中,但见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也算开阔了视野。何况,在矿上做工收入旱涝保收,总比靠天吃饭种地强啊。虽然辰溪这些实业家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创办了寥寥几家企业,但辰溪毕竟有了工矿企业,毕竟增加了财政税赋,毕竟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辰溪人们由此看到了希望,辰溪经济有了新的生机。

  惠民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之前称白泥坳煤矿,由辰溪商人龚恒兴开办,挖了三年没出煤而破产,于1926年冬转卖给张家。该公司位于辰溪县城郊乡白泥坳团垴坡,占地面积达47公顷29公亩,于1927年由张季甫大哥张簨甫(经理,又名张盛震)牵头创办,股东有谢洪铨、朱淑涛、张少诚(公司副经理)、刘海秋、米丕承和曾斌兼等人。注册资本(1937年)为3600块银元。公司组织机构为:正副经理1人,董事7人,监察2人,会计1人,庶务1人,文牍1人,交际1人,稽查2人,秤码1人。1941年年产40000吨原煤,用人工土法开采。价格批售每吨2.2元大洋,零售每担3.5角。税负每吨1.2元大洋,由民船载运,销售常德、长沙、汉口等地,由常德普记转运公司订约承销按月交兑。至1948年鼎盛时期,煤矿工人达920余人,加上家属,矿区多达3000余人。

  济民炼铁厂位于辰溪县城郊乡猪窠溶(猪槽溪),于1936年10月由张季甫、陈庆东、寻本伦等集资创办,设经理1人,会计1人,杂务1人。注册资本(1937年)3000块银元,土法炼铁,日产生铁50担,销售本县及洪江、浦市、泸溪等地。工人总数282人,其中锻铁工人25人,挖铁矿工人123人,烧木炭工人134人。

  出资抗日 教育救国

  1937年冬,张季甫的大哥、二哥和三哥先后病世,张季甫继任惠民公司总经理。在他的操持下,公司发展如日中天。1938年,抗战到了白热化阶段。其时,因辰阳古城位居辰(水)、沅(水)交汇处的天然地理优势,为此,辰溪既是重庆陪都的前沿,又是长衡战役、常德战役的后方,是抗战时期湘西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为重要的战略物资集散地。1938年后,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独立第三十二旅、宪兵第十一团、海军部鱼雷营、海军陆战队第一旅第二团、陆军独立第一旅、一0三师、工兵营、高射炮营,美国盟军联络站和王耀武部第四方面军司令部、湖南大学、桃源女中、云麓中学及国民党陆军95医院和国民党民政部第四陆军医院和军政部第十一重伤医院等大批机关单位纷纷迁辰,县城常住人口由5000人骤增至10万人。至此,辰溪财政举步维艰,物资空前紧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时,张季甫积极响应国民政府的号召,倾其所有,全力支持中国的抗日大业:1942年,国民党陆军后方医院九五医院从溆浦迁入辰溪板溪口与军政部第十一重伤医院合并(医务人员920人,伤员上万人。)的医院院部全部由惠民公司捐建。且公司每年年节出资2000元慰问伤员;从1938年至1945年,张经理每年按人头2元优抚数百名辰溪籍抗日将士家属,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在前线英勇杀敌。

  抗战初期,沦陷区群众流浪到县境达30000多人,县府设立的“难民收容所”人满为患。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1939年,辰溪设立第21、第34两个“难民收容所”仍然供不应求,尤其是县城仅有的一所小学根本不能满足失学儿童之需。看到这种情形,张季甫千方百计筹措经费,于1942年在惠民公司旁的煤炭湾(现城北小学)购置水田10亩,旱地9亩,创办了惠民子校,有一至六年级12个教学班,教师18名,学生580多名。张季甫兼任校长,第一任教务长张淑清,名师有张淑清、刘明儒、万永贤、张瑜、张蓉和省立师范毕业生李大炳、郑国望、李筱白、刘弟润等。该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过硬。辰溪文史研究员张必津老师在该校就读时深有感受。

  爱国爱民 鸿鹄之志

  张季甫出身于晚晴,看到列强凌辱中国,从懂事时起,就萌发实业救国的梦想。此后,他以实际行动践行其爱国爱民的鸿鹄之志,毕其一生为之奋斗不止。创办公司后,他时时关注时局变化,处处乐善好施。公司成立之初,他曾说过,要全面改善劳工的用工和生活条件。公司为职工免费修建了家属楼,每月还发放200斤烧煤免费供煤,每半月组织职工打一次牙祭。且立下规矩:无论外乡本地,遭遇天灾人祸的都要救助。每年青黄不接时节,公司食堂每天蒸一箩大米,饥民每人发饭一钵。腊月发一个月大米,穷人每人一升;每年冬季发放寒衣、棉被500套到各乡救助穷苦百姓。从1928年至1948年的20年从未间断;同情弱小,善待乞丐。由王、张瘸子丐帮头目带队,每年年节全县300多乞丐在公司食堂打牙祭,酒足饭饱后按人头每人发一块银元,一直坚持了20年。1943年,县府在城隍庙开办的难童小学无钱而停办。得知消息后,张季甫派惠民子校主动接收难童,不但全免难童学杂费,还补助其生活费,难童仁保中在校受到的优待,张必津老人至今记忆犹新。1944年3月,春暖咋寒。沦陷区大批难民逃往贵州途经辰溪,张季甫将其接到公司住宿,要求食堂改善伙食,让他们饱餐一顿。翌日清晨天还未亮,难民大人全走了,将5岁以下男女儿童28人遗弃在公司里。看到这些瑟瑟发抖,孤苦伶仃,面黄肌瘦的孩子,张经理声泪俱下。他一边雇请保姆照看,一边到处放信,承诺:谁接走小孩一人给10块银元,另加一担大米。这样高优惠条件的紧急处置,使得可怜的孩童有了安身之所。此外,修路架桥,他总是带头捐助。解放前夕,他积极配合湘西纵队司令员陈策的工作,协助清匪挤枪,主动、如数上缴公司护卫队的枪支;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让他继续主持公司工作。他听从军管会的召唤,倾其公司所有,积极捐钱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援西南地区人民的解放事业。

  张季甫的一生是命运多舛,人生苦短的一生,是充实而鲜活的人生,更是为富而仁,乐行善施的灿烂人生。他从小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全然没有纨绔子弟的矫揉造作。相反,他时时同情弱小,处处接济穷人。他成家立业后,把乐善好施,实业兴国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他有势力,有人枪(防匪用),但从不在穷人面前装腔作势,耀武扬威,为人处世低调得如同文弱书生一般。然而,命运往往会捉弄人。解放后,张季甫以通匪罪和私藏枪支等莫须有的罪名受到错误对待。1984年,张季甫被彻底平反。

  【编辑 米承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