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新闻中心>头条新闻>正文
辰溪2烈士长眠东北亲人不知 60载寻亲终偿夙愿
来源:    作者:边城晚报记者 谌孙存 通讯员 杨晓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4-04-08 17:30:04

  红网辰溪站4月8日讯(边城晚报记者 谌孙存 通讯员 杨晓)本报联合爱心人士张红琢,为埋骨异乡60余载的4名怀化籍抗美援朝烈士寻亲,3月5日,本报以《长眠何处今已知 亲人祭奠会有时》一文对此进行报道。消息刊发以来,五溪大地上爱潮涌动,许多不知名的好心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帮寻烈属,想方设法圆烈士亲人多年的夙愿。日前,在辰溪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两名辰溪籍烈士的亲属最终寻到。

  吴启元嫂子:弟弟说过打了胜仗写信回来的

  黄昏时刻,77岁的黄金英结束了一天的劳碌后,坐在家门前小憩,“今年的清明节,是最明亮的清明节!”40多年的盼望已经变得清晰可摸,她在思索着,怎样去千里之外的鸭绿江边辽宁丹东,祭奠“失联”多年的弟弟,并捧一抔北国黑土,将忠魂移回故乡。

  吴启元1931年生于辰溪县龙泉岩乡龙泉岩村,1950年2月入伍,成为志愿军47军139师战士,1952年在朝鲜失踪。现安葬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烈士陵园。

  黄金英是吴启元烈士的嫂子。她说,吴启元当年去当兵的时候她还没有嫁到吴家来,但他们是一个生产大队,一起参加了欢送仪式,“当时的场面很大、很热闹,敲锣打鼓,胸前还戴了大红花。”

  解放前,吴家没有田地,吴启元天天跟着哥哥学裁缝。一次,繁忙中,他被开水烫伤了,从此脸上有了伤疤。

  82岁的吴元池比吴启元小一岁,是他儿时的伙伴。在老人的记忆中,吴启元做事情非常认真,为人忠厚老实,成天在哥哥的裁缝店里忙碌。

  他说,偶尔空闲下来,吴启元喜欢玩“掷铜钱”的游戏,在地上放置一个铜钱,然后留一定的距离,手里拿一个铜钱往前一掷,若投中前面的铜钱,则归为己有,“吴启元的眼力很好,经常赢我们的铜钱。”

  吴元池说,无论是学裁缝或打枪,都需要好眼力,他若留在家里,一定是一位出色的裁缝,“在部队,我估计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人。”

  黄金英用手抹了抹红润的眼睛,失散多年的往事又浮上心头。她记得她1954年嫁到吴家后,母亲常常念叨弟弟,盼望他早日回来成家,但抗美援朝胜利后,他一直没有跟家里联系,这让家人天天望眼欲穿。

  她说,母亲想念弟弟时,常常会从抽屉里翻出一张书信出来看,这是一张很薄的纸书写的,后来翻着翻着就翻烂了。黄金英隐约记得当时弟弟在信里说,自己不久前“挂了花”(受伤),在后方医院治疗,等伤愈后继续上前线,打了胜仗后再写信回来。

  但此后家人没再接到音讯,也不知怎么去找。其间他们向当地政府反映过几次,没有回音。1970年代,政府民政工作人员来到她们家,将一块“军属光荣”的牌子钉在大门上。但多年来一直不知道弟弟到底在哪里,过得怎么样,是牺牲了还是还活着。

  老人的情绪有些激动,声音变得嘶哑起来,她说,20多年前,老伴去世前告诉她:“一定不要忘记打听弟弟的消息,找到弟弟后,无论在何地,就算没有了尸骨,也要抓一把黑土回来,将灵魂安葬故乡。”

  3月下旬,当爱心人士张红琢与本报的联合寻找行动见报后,辰溪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将报纸和信心送到黄金英家,她和儿女们感激涕零:“这么多年来的盼望,终于找到了!”

  目前,他们打算尽快去吴启元的墓地上祭奠。

  张贤文弟弟:60多年,终于找到大哥了

  1928年3月出生在辰溪县火马冲镇麻家湾村的张贤文,1950年4月参加革命,是志愿军49军146团438师1营1连战士,1952年在朝鲜失踪。现安葬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烈士陵园。

  张贤文在家中排行老大,目前还有一位妹妹和弟弟在世。现年68岁的满弟张金国是辰溪县直机关的一名退休干部。

  张金国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50年大哥离开家乡后在广西正式入伍。他说,哥哥名叫张贤文,还真是个“有文化”的人,在那个时代,哥哥在村里多念了些书,是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

  进了部队后,大哥常写信回来,告诉家里他当上了文职干部,在部队里属于相对有文化的人,许多战友都请他帮忙给家里写信。在书信中,哥哥说他朝鲜战场上很好,要家里不要担心,虽然很寒冷,但是有厚实的棉衣,后勤伙食供应充足,吃穿不愁。

  后来战争日益激烈,写信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哥在最后一封信中说,仗越打越紧,

  写信的时间少了,没有什么重要事一般不会寄信。“立了大功就写信,不立大功不写信。”这是张金国对哥哥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此后大哥果真没有写信,立不立大功不得而知。后来抗美援朝胜利了,家里人以为张贤文会写信回来或是自己回乡探亲,但是任凭家人翘首北望,还是没有等到消息。

  1983年,退伍回乡的张金国将哥哥的军人证明书送到当地乡政府和县民政部门,打听并查询哥哥的音讯,但都未果。

  之后,张金国按照哥哥留下的部队番号寄去书信,但也没有回音;托部队的战友打听,也没有打听到消息。

  哥哥的下落成了一家人的烦心事,张金国记得,每到端午、中秋和春节时,父母都会暗中落泪,并在家门口烧纸许愿,祈求神灵保佑哥哥早日回乡或是有可靠消息。

  2008年,一群来自台湾的同胞来到他们村子,张金国以为是大哥的战友,带回了好消息,结果找到他们一打听,原来是以前从村里出去的人的后代,现在台湾,这次回来寻亲。

  张金国说,虽然哥哥一直没有消息,但他们家一直对部队充满了感情。1946年出生的他,比哥哥小18岁,上世纪60年代初,他已变得血气方刚,立志去战场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但看到大哥多年失去联系,当时家里还是不太同意,“为此,我要求了3次,才当成了兵。”回想起当时的勇气,张金国告诉记者,他觉得其实也没有什么,当时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想去部队参加战斗,保家卫国,多打敌人。

  张金国是一名铁道兵,先后到四川、新疆等地服役,1978年,他转业回乡,成为辰溪县交通局的一名干部,后来到县法院等单位工作过,最后在县农机局退休。

  张金国说,他家其实对部队是充满感情的,后来他的侄子(二哥张贤武的儿子)张发军也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现为怀铁公安处民警;张发军的侄子张平也到部队服役,现转业回家了。

  “这次能够得到大哥的确切消息,60多年了,终于找到大哥了,真是感谢边城晚报和爱心人士张红琢!”张金国说,趁着他们两姐妹还健在,准备前往辽宁祭奠大哥,并将他的英魂带回故乡,以让子孙世代祭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