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文艺创作>正文
邓子龙:登高一振衣
来源:县人民医院    作者:姚茂兴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4-02-08 10:54:22

  辰阳古城,人文蔚然。古城之西的那座祖师殿,原称真武殿,以前是一个道教场所,现在已是佛道共存了。殿后的那道悬崖峭壁上,现存着一块古石刻,题诗一首:“岩阁飞钟磬,参玄一振衣。步看云散处,坐待月来时。石引梅根瘦,江添雪水肥。乾坤皆幻境,随处可留题。”笔力苍劲遒健,结构洋洋洒洒,落款为“豫章邓子龙书”。后人又鎏上红漆,使字迹在苍苔斑驳的石壁上格外显眼。

  邓子龙生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是江西丰城杜市镇邓家村人。二十七岁那年中了武举,随即被朝廷委以重任,赴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因骁勇善战,不久“掌浙江都司”。明神宗万历初,麻阳有位名叫金道侣的苗民,率麻阳苗民起义,万历帝命邓子龙“讨之,大破贼,解散其党。”此后,又因贵州黎平五开卫兵变,在贵州平蛮九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89年),因倭冠侵略朝鲜,时年六十七岁的老将再次领兵出征,不幸阵亡,遗体归葬江西丰城。

  从第一次看到石壁上邓子龙的题诗,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几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原因是,在道光元年编的《辰溪县志》上,记载却是“登高一振衣”。到底是石刻上的“参玄”还是《县志》上的“登高”,实在是一个谜,让人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祖师殿位于城西的半山壁上,按理说,还不算是最高处,以《县志》上的“登高”之意,还不如石刻上的“参玄”为妙。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四十三岁的邓子龙奉命平息麻阳金道侣兵变,率兵溯沅水而上,进驻辰阳古城。此诗是邓子龙写于出征麻阳的前夕,他心里所想的,应该是如何调兵遣将打一场胜仗,“参玄”二字似又不合当时的情境。

  直至今年暮秋,与益哥重登祖师殿,再沿着殿前的古道登上崖顶,站在那里,才恍然大悟:“岩阁飞钟磬”写的是祖师殿,后一句应是《县志》上的“登高一振衣”。这个“登高”处,就是我和益哥所站的俗称“望石岩”的地方。这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扼守着古城的西大门。从后一句“步看云散处”也可看出,邓将军应该不只是停留在祖师殿一个地方,而是沿着古道,移步到了城西的最高处......那是一个残雪消融的冬天,从祖师殿传来的阵阵钟声与清脆的引磬声,吸引了邓子龙,大战前的他便偱着钟声,登上半山上的祖师殿,又从那条“石引梅根瘦”的古石板路,再向西登上“望石岩”:时值雪后天晴,云开日出,远处的笔架山、大酉山上雾气蒸腾,面前的沅江河水因为融雪而猛涨,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着城南麻阳方向——那是他将要出征的地方。“登高”在这里,视野辽阔,凌冽的寒风吹来,不觉让人精神一振,信心满满如抖起的战袍......

  邓子龙是一位民族英雄,起于抗倭也死于抗倭。有句话说,“真正的英雄是战死沙场的人,而不是回来领勋章的人”,马革裹尸,年近古稀的他做到了!他死后又是清代皇室秘密祭祀的保护神之一,受到皇室的顶礼膜拜。邓子龙作为一个前朝的汉族将领,为什么满族皇室却把他当做“关公”一样来祭祀呢?那是他在辽东赴朝抗倭的途中,抓获了一位满清探子,邓子龙见他胆识过人,便英雄相惜,放走了他。这位满人就是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了报恩,努尔哈赤为在朝鲜阵亡的邓子龙立了庙,并把邓子龙的神位放入清室最重要的圣殿“堂子”中祭祀......

  邓子龙登祖师殿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崖壁上的题诗,应是后人刻上去的,可能石刻上的“参玄”一词突出了祖师殿,然而个人愚见,《县志》上的“登高”两字,更符合原诗的本意。寻隐“登高”,可以推测,邓将军的足迹不只圉于祖师殿,它已将祖师殿与殿前的古道联成了一个整体!

  【编辑 米承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