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文艺创作>正文
落木萧萧寻古道(附古道图)
来源:县人民医院    作者:姚茂兴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3-11-13 09:44:06

  辰阳古城,又称“凤城”,源于明代县令曹行健的一句诗:“天开图画凤城西”。古城之西,有座祖师殿,殿侧的那道石崖,如刀劈斧削,又杂花生树。那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奇怪的是,我每次去祖师殿,想好了要向西侧走一下,可不知何故,去了祖师殿,就把这个想法忘得一干二净,回家后,坐在电脑面前又想得起来,老是觉得遗憾。

 

 

 

  一次站在对河的玉笔庵,看这边的古辰阳,发现古城其实就是坐落在两道石壁做成的台阶上:从中南门到祖师殿,是一道临河的石壁,后山也是一道石围子,从熊首山直到祖师殿,两道石围却又交汇于那个令人感到神秘而又奇怪的地方。

  几次回家,听父亲说,以前去浦市,主要是走路。出城的路始于城西的祖师殿,都是石板铺的,现在下面的那条车路,还是七十年代开山取石炸出来的。过去的石板路,就相当于现在的高等级公路呀!那道石壁怎么爬上去?可父亲言之凿凿,还说走过多次。

 

 

 

 

  回来后,就去了祖师殿。上祖师殿是一条小路,现在全都用水泥硬化了路面,已看不到古道的痕迹了。井水湾的那口古井还在,以前是青石板砌成的,现在也被水泥浇筑。而井水犹如老人的眼睛,也变得浑浊,显现着沧桑的历史。祖师殿下,便是一条土路,与大部分的乡间小道没有什么区别,还以为是去菜园子的小路,所以每次就在这里止步不前了。

  过了那段土路后,前面果然出现了红砂条石砌成的登山台阶,不禁心里一喜。看石阶的磨损程度,是有些时日了,这就是古道存在的最好印记。前面的石级变得多了起来,虽然磨痕犹在,但保存得相当完整。爬到第一道之字形拐角处,红砂条石终止,续以灰白色的石灰石。据说,古城里用于古宅基脚和巷子的红砂条石,全部产自杀人溪的潜龙山。石匠在潜龙山开山取石,雕凿成形后,就用小船运到城里。古道上段的石灰石级,估计是在这道悬崖上开凿古道时,就地取材砌成的。站在这里,向右看便是祖师殿的檐角,路已经到了半山壁。拐角处,一丛木芙蓉隔着祖师殿与古道,枝蔓肆横着。芙蓉花开了,白里红外,重瓣怒放,早就闻说有一种名叫“三醉”的芙蓉花,早晨是白色,中午则白里透着粉红,傍晚便是醉红色了。看这丛花的颜色,想必是“三醉”芙蓉无疑。芙蓉花是初秋的代表,当八月桂花落尽,她却娇媚地开放在这秋日的古道边,虽不是绝伦的惊艳,但也忍不住让人心情愉悦了。

  向上的石级变得陡峭,石板路旁是清一色的檀木树,枣子形的树叶正由青绿变得橙黄,微风吹来,黄叶纷飞,蓑草萋迷,犹如走在一道色彩斑斓的历史“地毯”上,而“地毯”之下,便是大小宽厚不一的条石。岁月沧桑,行人的脚板,将原本粗糙不平的条石磨得光滑,光滑的石面上,又苍苔点点,好像历史定格在某一瞬间,终止了行色匆匆的脚步……

  再向前,就是第二道之字形的陡阶,这段石板路,完全是隐藏在树丛中,抬脚十余步,便到了崖顶。崖顶是一丛突兀的岩石,当地人称“望石岩”。站在这里,便可看到位于半山悬崖上的祖师殿,古城更是一览无余。对河的丹山、大酉山与麻田村,正披着一片斜阳余晖,斤丝潭波光粼粼,锦崖则青黛如眉。“望石岩”的内侧,还存有一块空坪,据当地老人讲,这里原有一座长亭。古长亭在民国时就已塌毁,井水湾有一廖姓老人,祖籍潭湾铜山,夫妇俩无儿无女,便捐资在这里重修了一座长亭,供路人歇息。可惜在七十年代末,因年久失修,自然垮塌,最后被河儿湾的两户人家拆去修了猪栏芧厕,再也无人像廖老一样积德做阴功了!

  这段长约三百米的石板路,保存得相当完整。踏着这条现在已经无人问津的古道,似乎走进了一部年代久远而历历在目的古书,它因这道悬崖而生,也因这道悬崖而存。它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见证了人世间太多的悲欢离合,它累了,风花雪月已属过去,只求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一任落木萧萧又莺飞草长……

  【编辑 米承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