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文艺创作>正文
“骑虎”何愁“难下”
来源:寺前中心小学教师    作者:张清贵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3-05-14 17:27:48

  人们常用“骑虎难下”来比喻人们在遇事处世时遇到艰难不好收场。千百年来,人们对这句话的引用一直延续下来,从来也没有人对这句话在当今现实中的实用价值加以评说。对此,笔者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向身处“骑虎难下”尴尬境地的勇士们奉劝几句。

  提到“骑虎难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景阳冈武松打虎。话说,武松在店家喝完三碗酒之后,店小二再不让他喝第四碗时。他牢骚满腹,提着哨棒准备上冈,店家劝其住宿,唯恐冈上大虫伤人。店主的善意挽留,武松反而理解为店家想谋他的财,害他的命。店家无奈,只好任由武松提着哨棒上了景阳冈。

  当大虫从半空中猛扑过来时,武松没有任何准备,立刻抡起哨棒劈将过去,哨棒顿时被打断了半截。猛虎一扑,武松一闪,紧握手中的半截哨棒成了武松唯一的武器。大虫再次猛扑过来,武松顺势骑上了虎背,一手揪住大虫的顶花皮,将虎头死死按在泥坑里,再抡起铁锤般的拳头砸向猛虎头部,打得大虫嘴里、鼻子里鲜血直流,直到大虫不能动弹为止。

  罗贯中笔下的武松为何要执意上冈,而他上冈后为何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细细考较之下,不外乎四点缘由:

  一是武松性情豪爽、倔强。二是武松能藐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三是武松一身本领,力大无比,胆大盖世。四是武松的自信和勇气能融为一体。这四点是他敢于骑虎并能安全下地的先决条件。

  在现实生活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来,有很多的勇士在这社会大变革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冲锋陷阵。一些人成了姣姣者,弄潮儿,功成名就的同时为国家作了一定贡献。但也有另一些“勇士”在改革的浪潮中,前怕狼、后怕虎,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结果被改革的洪流所淘汰,搁置在岁月长河的浅滩上。

  譬如某地一家煤窑老板,投资开掘一座新煤窑,起初他精神抖擞,满怀信心,想方设法集资几十万,雇上几十个矿工,热热闹闹的干了起来。投资有风险,骑上了虎背就有被猛虎吞噬的危险。一年下来,上百万元的投入所得甚微。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是:继续掘进,或者就此下马、停工。若继续掘进,等待他的或许是加倍亏损,也可能是一夜暴富;倘若停工下马,洗手不干,上百万元的投资就会付诸东流。他面对难以掌控的将来,只顾伤心绝望,痛心疾首,“骑虎难下”之势让他最后选择了轻生。

  选择轻生的愚昧做法,表面上是一种解脱,其实它是一种回避矛盾的极端态度,逃离现实的懦弱表观。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骑虎难下”果真是无法摆脱的困境吗?其实不然,“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等待我们的也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缺的不过是一点点自信和勇气。不过,我们在“骑虎”之前要弄明的问题是:当初我们为什么要“骑虎”?虎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既然你骑上了,就要有降虎的自信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

  不言而喻,煤窑老板在设计开采煤窑之前是有一定的计划和预判的,连矿工遇难的抚恤金都会事先考虑进去,盈亏的算盘打得很精明。但煤窑久未投产继而亏损的当儿,他在“骑虎难下”的困境中动摇了自信,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勇气,因而选择了轻生,我觉得煤窑老板应该谦虚地向武松学习。

  我们不妨想想,武松和老虎是两个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从动态的角度说,老虎是主动的,武松是被动的,从对立面来说,老虎是进攻者,武松是防御者、无辜者。当猛虎扑来时,武松没有任何事前准备,此时在他脑海里只闪过一个念头,那就是与猛虎决以雌雄!在与老虎几个回合搏斗中,武松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矛盾双方发生了转变。生死关头,武松以充分的自信和无畏的勇气选择了奋力搏斗,成就了一段打虎英雄的佳话。说来道去,相比之下,煤窑老板与武松同处于“骑虎难下”的困境,处理的方式却大相径庭:武松的自信和勇气给了他战胜困难的力量,虽身处险境却终能全身而退进而扬名天下,而煤窑老板则反其道而行之,被身下的“老虎”吓破了胆子,最终人财两空。

  倘若煤窑老板在“骑虎”之时像武松一样鼓足勇气,藐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以自身的执着和韧性重新勘探煤层,改变掘进方向,或者筹集资金,吸取教训,不屈不挠的选择下一个投资项目,他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许就在前头。

  综上所述,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好像走到了尽头,陷入困境,但只要在死地中仍然保持难能可贵的自信和勇气,“骑虎”何愁“难下”?

  【责编: 杨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