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溪新闻网>旅游文化>人文旅游>正文
风雨柳树湾(上)
来源:县粮食局    作者:吴 飐    编辑:陈仕国    时间:2012-11-19 17:25:56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每个记忆总会附着在某个地方。在辰溪,人们常说,先有柳树湾,后有辰溪城。柳树湾这个在春秋战国时期,沅水岸繁华的古商埠,成为辰溪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小城昔日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

  柳树湾约一华里,以岸边数株柳树而得名。在航运繁盛的年代,这里四海商客云集,商埠客栈林立,这个商品集散地,这个烟花巷柳温柔乡,到处写满了繁华和奢靡,在梦中,柳树湾似乎跟自己在冥冥中有个约会,让我隔着千山万水,走进这个梦。

  7月一个雨后的下午,我踩着柔软的时光走进这个巷子,这里的悠闲和缓慢,让我误以为,年华忘记了更换,故事还发生在昨天。任何一个转身或者回眸,都会让我跌入某段遥远的回忆里。这些古朴亲切的物象,与城市的喧嚣只隔了一道音墙,却将世俗的尘埃冲刷得干干净净。

  山环水绕的辰溪城,在沅水河旁静静地躺了近千年。柳树湾成为西南与中原的水上交通要道。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柳树湾灵官码头设水驿站,柳树湾成为西南与中原的水上交通要道和人口物流的集散地。鼎盛的时期,除了灵官码头外,柳树湾还出现私码头,新码头,大码头以及渔船码头。这里停泊着上可通贵州,下可经洞庭,直达长江,乃至海外的上百艘船只。

  这座建于1942年的湘乡会馆,现在是老航运公司职工房,这里住着航运公司30来户职工。

  柳树湾下段的渔船码头,从古至今就渔民聚集之地。千百年来,这里的渔民靠着沅水丰富的渔业资源繁衍生息。著名作家沈从文飘落此地时,这里曾给过它数不完灵感和启发。因为码头,因为那些淳朴善良的渔民,才有《湘行散记》中那些田园牧歌般赞美的篇章

  如今,站在这些人迹稀少的码头,那些艄公的上岸脚步声和来往商客的谈笑声,似乎还从遥远天边传回我的耳际。让我一不小心,就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

  夜幕下,所有的大红灯笼亮了,整个小城热腾了,船上的人,木排上的人,都涌进了小街。酒家推杯换盏的吆喝声,茶楼悠长的京胡卖唱声,临河的吊脚楼里传出女人与客商的调笑声,一切都如梦似幻。

  白天,河中帆樯林立,木排纵横,浆声、橹声、吆喝声日以继夜。柳树湾街道两侧的商店,有客栈、有三层楼陈大武酒家,还有布疋店、有南杂、有百货铺、有理发店,“恒昌”、“刘长太”杂货店、“春茂隆”中药号,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一位写辰阳历史的老人告诉我,辰溪人最引以自傲的是抗日战争那段时期,大批难民、机关、企业,纷纷涌入山城,海军部陆战队也迁入柳树湾巷子里,人口增多,柳树湾商业迅速繁荣。一座小镇瞬间就变成了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大城市。对于这一切,在这里住了73年的81岁的欧阳方浩老人还历历在目。

  只可惜老人所描述的一切繁华,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都成为无数人梦中的遐想。而今,我站在这里,看到的只是满目疮痍。柳树湾的命运就像这濒临消失的吊脚楼一样,在洪灾火患和岁月无情剥蚀下,渐行渐远……

  【编辑 米承实】


--------------------------------------------------------------